陶國強,又名陶自文,男,1936年11月24日(農歷)生于項鋪鎮樸樹村。高級農藝師,全國知名棉農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望江縣人大副主任。“要當專家”是他從小立下的奮斗目標。1955年畢業于蕪湖農校,同年8月分配到安慶專區棉花研究所工作,工作期間深知自己學歷不夠,便擠出時間自學中國農業大學相關基礎課程,還啃讀了蘇聯專家主編的《土壤化學》和美國蒙德爾•摩爾根的《遺傳學》;除了專業知識之外,還涉獵《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大眾哲學》等有關書本知識,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綜合素養。通過自學,1962年取得了安徽農學院函授本科學歷,并同期在全國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專業論文20多篇,60年代在行業內便已小有名氣。除了書本知識,他更重視實踐知識,主動到艱苦的地方去“接地氣”,田埂地頭便是他的“辦公室”,先后到望江縣楊灣、新農村、蓮洲和后山茶嶺等落后的地方去蹲點,凡經他蹲過點的地方,落后都變成了先進。望江縣是農業大縣,是全國“三個基地”(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全國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全國優質油生產基地),為了適應這“三個基地”,八十年代中期望江縣成立了“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縣農業局長掛名主任,陶國強出任常務副主任(副科),他的全部精力又放到“大農業”上,由專攻棉花轉而再攻水稻和油菜。在他的努力下,望江糧油又跨上了一個大臺階。棉花是望江縣的支柱產業,為了使棉花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陶國強在望江建立了棉花產業鏈,創辦了紡織廠,從而實現了“棉花、紡織、印染、服裝”一條龍。紡織廠擁有職工一萬多,這既解決了當地的村民就業,又為縣財政提供了大筆的稅收。1993年,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又培育了兩個棉花品種,一是“93——1”雜交1號;二是“望棉”18號(又叫“皖棉”5號)。兩個品種凝聚了他14年的科研心血,因為“優質”、“高產”、“抗病”、“抗蟲”這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過程,都要花很長很長的時間去攻克。陶國強在棉農方面的巨大貢獻,受到了各級政府和部門的充分肯定與表彰:他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先后10多次榮獲農業部和安徽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安慶市科技先進工作者,安慶市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安慶市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他的業績收錄在人事部《中國專家大辭典》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