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日产幕无限码区/国产寂寞妇女偷情/粉嫩p极品/xxxx91

 
關鍵詞: 樅陽 樅陽縣 一議 工程 月份
您當前位置:皖桐白楊陶氏宗親聯誼會網站 >> 文章頻道 >> 本族起源 >> 本族起源 >> 瀏覽文章

皖桐白楊陶氏與陶淵明淵源關系

日期:2017-3-9 8:48:43 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陶善才 瀏覽次  【字體:

“皖桐白楊陶氏”即今項鋪鎮龍虎村和白石村的所有“陶”姓族人。“皖桐”即安徽桐城,過去樅陽屬于桐城縣,解放后區劃調整,樅陽從桐城劃出單獨成縣;“白楊”即白楊里,“白楊”是地名,即今天的項鋪鎮白石和龍虎一帶;“里”是古代的地方行政組織,古時“五家為鄰,五鄰為里”,相當于今天的村組,主管“里”的人稱里長。“皖桐白楊陶氏”的一世祖是陶福五公,大約在元末明初年間,明代開國功臣陶安因觸犯龍威,被朱元璋貶到桐城做縣令。陶安世居姑熟(今馬鞍山當涂縣),溯江而上來到桐城縣境,路過白楊,見白楊山川秀美,山水清佳,此地宜居,便將長子陶福五從姑熟帶到白楊安家落戶。這一落就是六百多年,發展到筆者“善”字輩已是第21代,人丁數萬,散居在項鋪、孫畈、錢橋、其林、桐城、望江、廬江、舒城、青陽、黃山等各地。白楊陶氏祠堂坐落在項鋪鎮龍虎村。這里還順便介紹一下藕山鎮萬橋村的竹欃陶。藕山萬橋的“竹欃陶”與項鋪的“白楊陶”是同根同祖,但不共一個祠堂。“竹欃陶”的一世祖是陶安的小兒子陶晟的后代,也就是白楊陶福五的侄輩。《明史•陶安傳》記載:“子晟,洪武中為浙江按察使,以貪賄誅。其兄昱亦坐死。”陶安的小兒子犯了法,家人受到株連,于是便四處躲藏,逃到桐城投靠叔叔,后來定居藕山萬橋的竹欃。

皖桐白楊陶氏與陶淵明是什么關系呢?過去有人經常問我:“你們是不是陶淵明的后代?”陶淵明是世界級的山水田園大詩人,似乎是他的后人臉上就有光彩。近日我遍查陶氏宗譜,特別是江西《定山陶氏宗譜》,終于弄清了個大概。從現有的史料查到,皖桐白楊陶氏與陶淵明是同祖不同宗,他們都是鼻祖陶舍的后人,后來發展成為不同的宗派。鼻祖陶舍,公元前225年出生于江西的潯陽(今九江市),是漢代的開國元勛,《高帝功臣表》稱:“漢初以左司馬從高帝破伐,封愍侯。”陶舍的兒子陶青,漢景帝時為丞相,提倡黃老哲學,主張無為而治,“掃除繁苛,與民休息”,為相時頗有政績。陶青育有六子,其中二位是陶敏和陶偃,由此以后,便形成各宗各支,皖桐白楊陶氏為陶敏的后代,陶淵明為陶偃的后代。以鼻祖陶舍為第一代,后人基本都居住江西的潯陽,到了第九代,時間為漢末三國時期,陶敏的后人陶讚(漢末群雄之一陶謙之胞弟)從江西潯陽遷居到今安徽、江蘇交界的丹陽,此后,陶氏有譜系可考的便形成了“潯陽”和“丹陽”兩個宗派。陶舍公的第二十五代,丹陽陶氏部分族人又遷徙姑熟,即今天的當涂縣境。陶舍公的第四十九代后人陶福五又從當涂遷徙到皖桐白楊,即今天的樅陽項鋪鎮。

查閱陶氏宗譜和相關史料,無論是“潯陽派”還是“丹陽派”,都各領風騷,名人輩出,尤其是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年間,現各舉一、二。“潯陽派”中陶舍的第十四代子孫陶侃,曾做過樅陽縣令,后為東晉名將,官至大司馬。由于早年孤貧,成年后他以“惜陰”、“勤勞”、“節儉”不斷地鞭策自己。他在樅陽做縣令時對樅陽百姓說:“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意思是說連圣者都愛惜一寸的光陰,眾人也要分秒必爭。他率先垂范,并且自己帶頭學習。后人為了紀念陶侃“惜陰”的勸教,在陶侃工作的樅陽建立了一個亭子,這就是著名的“惜陰亭”。陶侃在廣州為官,沒有事的時候總是早晨把一百塊磚運到書房的外邊,傍晚又把它們運回書房里。別人不解其故,他回答說:“我正在致力于收復中原失地,過分的悠閑安逸,唯恐不能承擔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勞罷了。”陶侃在造船的時候,命人把木屑和竹頭都登記后收藏起來,人們都不明白這樣做的原因。后來大年初一聚會時,地面積雪,太陽剛放晴,廳堂前積雪,地面還潮濕,陶侃于是用木屑鋪散地面。等到桓溫伐蜀時,又用陶侃保存的竹頭作釘裝船。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是“潯陽派”中陶舍的第十七代子孫,又名陶潛,號“五柳先生”,出生潯陽柴桑(今九江市星子縣),曾任彭澤縣令,后棄官歸隱。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后世稱靖節先生,田園詩派第一人。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陶淵明除了田園詩的輝煌成就外,還有他的氣節和和諧社會的理想,“不為五斗米折腰”,便出自《晉書•陶潛傳》,贊頌陶淵明清高有骨氣;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實際上就是今天我們所追求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濫殤和源頭。再來說說“丹陽派”陶氏名人。陶謙,鼻祖陶舍第九代子孫,東漢末年群雄之一,時為徐州刺史,封溧陽侯,《三國志》中記載他“三讓徐州于劉備”,才使得劉備站穩腳跟,問鼎天下;陶基,陶謙胞弟陶讚之子,陶舍第十代子孫,在三國時期仕東吳,為交州刺史(今兩廣和越南北部地區);其子陶璜在《晉書》中更是被濃筆渲染,稱“璜有謀策”。在三國東吳末年,他率兵多次擊敗晉軍,后審時度勢,歸順西晉,繼續主政南方,深得當地民眾愛戴,后世連越南史書也盛贊他“威惠素著”;陶弘景,陶舍第二十一代子孫,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晚號華陽隱居,卒謚貞白先生,也是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梁武帝經常以書信的形式詢問他朝中的大事,因此人稱“山中宰相”。陶安,陶舍第四十八代子孫,明朝的開國元勛,與劉基、宋濂均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封大學士。由于他的突出功績,朱元璋特制門貼賜之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這在明代開國功臣中,可能僅陶安一人享其殊榮。陶安死后,葬喻家鋪神山(今當涂縣黃山鄉卸巷行政村長山自然村),占地面積十多畝。舊志載,明洪武二年(1369)奉皇帝圣旨立“明陶安誥命碑”于墓地,并豎有石人、石馬,“文革”中被廢。改革開放后,當地政府撥巨資對陶安墓進行了重修。今天的陶安墓,是馬鞍山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皖桐白楊山水秀 下一篇:沒有了
0% (0)
0% (10)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