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樅陽縣項鋪鎮有一個村子叫龍虎村,它位于項鋪鎮東北部,三面環山,東與金社鄉、白梅鄉隔山相連,北依柳峰山與白湖鄉接壤,西面與柳西村毗鄰,南面抵接白石村,白石村前面是一望無際的白蕩湖。因村子境內的北邊有酷似“龍”、“虎”形狀的兩座山頭,遂得名龍虎村,喻意藏龍臥虎、人杰地靈。
大約元末明初年間,一位儒雅而又不失威儀的官員奉太祖朱元璋的圣旨,從江南太平府前往桐城。這位官員名叫陶安,他飽讀儒家經典,胸藏萬千丘壑,在元末群雄逐鹿的征戰中,他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是明朝的開國功臣,朱元璋后來專賜門貼,稱他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也許是他的雄才大略觸犯了龍威,朱元璋將他從黃州知府貶到桐城任縣令。此時,他正溯江而上,路過皖桐白楊里,也就是今天的樅陽縣項鋪鎮的龍虎村和白石村一帶,看到這里山川秀美,山水清佳,此地宜居,于是便將長子陶福五和侄兒陶福六從太平當涂帶到白楊安家落戶,這一落就是六百多年,陶福五、陶福六便成為皖桐白楊陶姓的一世祖,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二十五代,現有男女人丁幾萬之眾,散居于周邊縣境及全國各地。
▲皖桐白楊陶氏的宗祠坐落在龍虎村的陶家東邊。宗祠建于民國初年,距今已有百年左右的歷史。百年滄桑,經過風霜雨雪的侵剝,加之“文革”十年的破壞,宗祠的后進被改成教學樓,宗祠的內部多是斷壁殘垣,荊棘叢生,破敝不堪。為此,許多陶氏族人呼吁要重建祖祠,外地的族人清明節前回祖居地掃墓,看到宗祠不堪入目的破敗景象,也一致認為這與白楊陶氏在項鋪望族的地位極不相稱,一致呼吁:重建陶氏宗祠,刻不容緩。
▲皖桐白楊陶氏宗譜八修總會積極響應族人的呼吁,決定邀請全國各地的白楊陶氏的社會名流、家族賢人,于2017年清明節這天,集中于陶家東邊的宗祠前,舉族公祭列祖列宗,一方面不忘先祖,認祖歸根;另一方面,形成共識,重建宗祠。為了加強對公祭活動的周密領導和管理,八修總會專門成立了以陶勻生、陶德惠為正、副主任的“公祭委員會”,下設宣傳、后勤和治安保衛三個小組,確定專人,明確責任,確保公祭活動既要隆重,又要安全,圓滿成功。
▲ 公祭活動在2017年清明節上午正式拉開序幕。這天,天氣晴朗,春風和暢,山巒盛披綠裝,原野一片金黃,白楊里這塊陶氏繁衍生息的土地,顯得更加秀美,格外迷人?h內縣外,省內省外,全國各地的皖桐白楊陶氏后裔,共六百余人,早早地來到了陶家東邊的白楊陶氏宗祠前。他們當中,有來自合肥的八修總會會長陶芳標、常務副會長陶立、副會長陶善虎,有來自合肥的“安徽同德司法鑒定所所長”陶靜家族、來自蘇州的民營企業家陶子鵬家族、來自常州的民營企業家陶紅勝家族、來自安慶的知名女民營企業家陶楓家族,有來自安慶的民營企業家陶瓊交先生,有來自寧波的民營企業家陶錦珊先生,有來自無錫的民企老總陶芳明先生,有來自浙江的民企老總陶自能先生,有來自望江的全國知名棉農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陶國強先生,有來自馬鞍山的教授學者陶自堅、陶年生、陶金圣先生,有來自祖居地的民企老總陶思福先生、陶滿友先生(同時還有:合肥安徽省行政學院陶芳立處長,合肥的陶來珠一行,南京政法系統干部陶宏明先生,上海的退休干部陶大方夫婦,安慶的民企老總陶勝恩夫婦,蘇州的陶善兵先生,寧波的陶代友先生、陶月民先生,在南京創業的陶長友、陶二友、陶四海先生,無為的陶曙東先生,望江的陶善章、陶三義一行,黃山的陶濟明、陶能建、陶留云一行,南陵的陶愛萍一行,桐城的陶善慶、陶劉根、陶芳友、陶大龍、陶善瑣、陶芳明一行,江西彭澤的陶能如、陶能海、陶恩一行,池州的陶峰華、陶能勤一行,東至的陶成龍、陶孝義、陶高才一行,青陽的陶能書、陶光烈一行,廬江的陶大富、陶能蘇、陶芳九、陶合林、陶迎九、陶到春、陶建、陶耀澤一行,宿松的陶斯全一行,岳西的陶斯紅一行),還有許多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能工巧匠、個體老板和各級領導,等等。來賓中,年齡最長的已過八旬,年齡最小的不滿周歲;最長的輩分為“盛”行(háng),最小的輩分為“有”行(háng),真的是“少長咸集,群賢畢至”。宗祠的大門前,恭敬地擺放著陶氏先祖的牌位,下面呈列清酌庶饈,水果鮮花。香火裊繞,鑼鼓喧天,橫幅曳地,公祭氛圍神圣而莊嚴。陶氏族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懷著一顆虔誠的感恩之心,自發地在宗祠前向先祖跪拜叩首。
▲“白楊里襟江帶湖山清水秀,祖居地臥龍伏虎人杰地靈”,宗祠大門兩側的對聯,把人們的思緒拽到六百年前的歷史歲月,六百年前陶氏先祖長途跋涉來到白楊里,白楊里的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面是大江湖泊,目窮千里,一覽無余。白楊里這塊土地,山水相依,襟江帶湖。山,保護著水;水,滋潤著山,使得祖居地的土地極富靈氣,極富靈氣的土地,孕育著陶氏后人,發展到今天,陶氏后人有數萬之眾,他們在各行各業貢獻著聰明才智。想到這些,怎能不生懷祖感恩之心呢!
▲十點十八分,主持人陶勻生宣布:“皖桐白楊陶氏后人清明節祖居地宗祠公祭開始!”一時,煙花沖天,鞭炮震地,響徹云霄,此起彼伏。
▲主祭人陶德惠長輩以洪亮而飽含深情的聲音誦讀公祭文。
▲公祭文緬懷祖先,歌頌祖德,歷數祖功,并敘述了我皖桐白楊陶族的來龍去脈及后裔子孫的成就,最后期盼我陶族后人牢記祖訓,牢記祖德,在新的歷史時期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主祭人誦讀完畢,各股代表上臺發言,他們依次是:柳股代表陶勁松、畈股代表陶能雅、東股代表陶能金、城股代表陶善慶、龍股代表陶愛九、虎股代表陶國民、巖股代表陶金國、周股代表陶雙六。畈股代表陶能雅在發言中深情地指出:“我們來到白楊陶氏祠堂,看到的是一派被歲月侵蝕與時代變遷的陳舊不堪的景象。這種景象,不能象征我們今天白楊陶氏的興旺與繁華。八修總會已經構劃了重建祠堂的宏偉藍圖。我們畈股家族極力擁護和支持總會,把畈股家族內部潛在的經濟力量動員起來,貢獻給祠堂。給我們的祖先爭光,給我們的后代建造一個富麗堂皇的聚會場所,使得我們的后代更加地興旺、更加地團結、更加地奮發有為!”
▲各股代表發言后,主祭人陶德惠長輩代表白楊陶氏后裔向先祖行三跪九叩大禮。叩禮完畢,參加公祭的全體白楊陶氏后裔向先祖行三鞠躬禮。
▲為了給公祭活動助添更加濃厚的氛圍,八修總會常務副會長陶立先生再次捐款一萬元,專門從合肥請來專業舞獅隊。陶芳標、陶立、陶善虎、陶勻生四位會長首先代表白楊陶氏全體族人分別對四頭金獅“畫龍點睛”,“點睛”象征著全體族人吉祥如意,興旺發達。“畫龍點睛”完成后,英姿颯爽的少女引領著四頭雄獅進入宗祠,沿著磚墻和院落一路勁舞,使得沉寂多年的舊祠老屋重現生機。
▲在祠堂老屋一路勁舞后,四頭雄獅步出祠堂,在宗祠門前,在喧天的鑼鼓聲和熱烈的掌聲中,舞獅隊表演“金獅望長江”節目,其精湛的特技功夫,把公祭活動推向高潮。
▲皖桐白楊陶氏后人在祖居地舉行這樣聲勢浩大的公祭活動,是百年一遇,首開先河。通過公祭,白楊陶氏族人了解了陶族的歷史,弄清了陶族的來龍去脈,血脈相傳,血濃于水;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尊祖收族,責無旁貸。通過公祭,所有族人達成共識:“八修”完成之后,重建陶氏宗祠,將舉全族之力,要讓祖祠在新的歷史時期重現新的風采。通過公祭,族人普遍認為,今年公祭開了個好頭,期盼今后白楊陶氏舉族公祭常態化,要認祖歸根,白楊陶氏在中華姓氏大家庭中有著重要的一席地位,要為自己是陶氏家族中的一員而自豪。族人紛紛表示,公祭之后要加強聯系,天涯雖遠,陶姓一家,牢記祖德,不忘祖訓,在新的歷史時期,在各自的崗位上,愛崗敬業,盡忠職守,為祖先爭顏面,為祖國作貢獻。
總策劃:陶芳標、陶立、陶善虎、陶勻生、陶阜匋、陶先志、陶德惠、陶善才、陶龍國、陶葦冰、陶方杰、陶國明、陶金明、陶愛久
攝像:樅陽縣“紅蓋頭”婚慶公司
編輯:陶方杰
解說詞:陶善才
播音:吳奇志(樅陽電視臺播音員)
2017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