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楊陶氏修祠的歷史,先人在族譜中沒有明確的年代記載。現在,我們只有從歷修文傳中尋找答案,并綜合流傳的修祠往事,對修祠史予以簡介。
我祖福五公和福六公自元朝末年從姑孰(現馬鞍山市當涂縣)遷居桐城。歷經三百余年的繁衍,族人丁口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修建祠宇便成了當時族人的一樁頭等大事。從《陶公柳村(注1)傳》可以看出,白楊陶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的中后期。祠堂地址在壇基山(現在項鋪鎮白石村境內)。柳峰龍脈延伸至白蕩湖畔的山岡上。先人認為:此處風水很好,遂擇壇基,建祠于此。后來,人們稱這一段山岡為壇基山(現名為唐家山)。白楊陶氏宗祠再修于清朝道光年間。祠堂移址陶家東邊。這個村莊在一世祖福五公墓地附近。先人認為此地風水極佳。遂擇壇基建祠。道光戊申(公元1848年),合族公推畈股三紹公(注2)總理建祠。他“自備薪水,監修兩載”。“即至除夕猶羈絆未歸”。“祠始落成”。可見,畈股三紹公對再修宗祠貢獻很大。但祠堂建成不到十年,于咸豐年間毀于戰火(注3)。戰事平息后重修宗祠。但“未修完備”。直至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隨六修宗譜而重修宗祠,以“規模宏闊”的面貌呈現在族人面前(注4)。此為三修。但我們白楊陶氏宗祠總是“多災多難”,又因陶二甩事(注5)被毀。祠堂毀后,陶二甩決心重修。他聲稱:凡拿走祠堂“一磚一瓦”的,必須悉數歸還,否則嚴懲不貸!一年后,由于各股族人的齊心協力,在吉甫公(注6)的積極參與下,于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建成。我們的“七修譜”就是在祠堂里編修、出版,發往各股的。解放后,祠堂改為“村小”(先名為惜陰小學,后改名為東邊小學)的校址。直至上世紀60年代被拆,但仍保留祠堂的門樓和“照壁”。
我們的“八修譜”已經出版,F在擺在我們族人面前的頭等大事就是重修白楊陶氏宗祠。一個姓氏宗族的宗祠,是這個宗族先祖靈魂聚集安息之地,是其后人緬懷先祖,祭拜祖靈的神圣殿堂。其建筑規模往往反映這個宗族興旺發達的狀況。宗祠對于宗族之重要和神圣表明:崇宗敬祖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附注:
1、參見第八冊(上)卷78P29:《姑翁陶公柳村傳11世》。文中稱:“即建祠一事,合族舉翁為內總。公帑千余不茍分毫。解囊樂輸從無德色。”
《陶柳村(公元1653-公元1724世傳》刊于第6冊(上)卷47《壁公支下萬象公房世傳》,柳村公譜號鴻譽,為克峻公四子。字象三,號璞庵。生于順治癸巳車月十一午時,配王氏,生子二,女一。公卒于雍正甲辰九月初九戌時。終年七十二歲。
2、參見第8冊(上)卷80P9《三紹公傳15世》。
《三紹公(公元1791-公元1854)世傳》刊于第四冊卷24P26。譜號祖箕,字成壁,號三紹。生于乾隆辛亥二月廿二寅時,配章氏,生子三,女二。公卒于咸豐甲寅十一月十六巳時。終年64歲。
3、參見第9冊(上)卷80P25《監權先生傳16世》。文中有“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有賊首誅求未遂,率惡黨毀我宗祠。”
4、參見第一冊卷一(下)P61《六修宗譜緣起條件》。文中有“祠宇自遭兵燹后,未修完備,今亦隨譜重修,規模宏闊。”
5、陶二甩事。參見《樅陽文史資料(第二輯)》(1989年9月版)。陶二甩,畈股人。他當過土匪,后組織自衛團,有士兵150余人。他提出的口號是:“萬貫家財我有份,條牛石(音dan)種開門睏,光蛋朋友跟我混。”由于除暴安良,得罪豪紳,他們惡狠狠地以“燒毀陶氏宗祠”相報復。
《陶二甩(公元1893年-公元1930年)世傳》刊于第三冊卷21P46。譜號自敩。字志學,號恩波,又二甩。河南洛陽軍官學校畢業。生于光緒癸巳正月十一亥時,配王氏,繼娶楊氏,生子三,女二。公卒于民國己巳十二月十五申時。葬牛路北首向東有碑。
6、參見第8冊(上)卷81P19《陶吉甫先生傳19世虎》。文中有“民國丙辰(公元1916年),監修族譜。戊辰(公元1928年)修建祠宇。”
《吉甫公(公元1880年-1938年)世傳》刊于第6冊(上)卷54,譜號永華,為應和公立子。字祥盛,號吉甫。太學生。生于光緒庚九月廿六亥時,配丁氏。立胞兄子祥次子信為子。公卒于民國戊寅十月廿八子時。終年59歲。
陶阜匋 編撰
2018年2月3日
(丁酉年臘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