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日产幕无限码区/国产寂寞妇女偷情/粉嫩p极品/xxxx91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 關閉窗口  
陶淵明后人在南京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新華日報  點擊數 683  更新時間:2015/1/20 21:55:31  文章錄入:zytfj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晉陶淵明以“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風骨和清新自然的田園詩而被后世稱道。1500多年后的今天,這位隱逸詩宗師還有一支后人在南京綿延不絕。近日陶淵明后人、中國古琴學會常務理事長陶藝自費再版了一本清光緒20年(1895)重修的《陶氏家譜》,梳理了金陵陶氏的脈絡。

這本家譜是陶藝經過10多年尋訪,今年在南京江寧祿口鎮宗親陶象鴻處獲得,原譜共有32卷,但除了最后一卷外,其余均在“破四舊”時被付之一炬。這本家譜雖是殘卷,但仍載有明萬歷年間的《祠堂記》、清代的《祠堂碑記》、《祖墳考》、《祀田記》、族人傳記以及陶淵明的《贈長沙公詩》、《命子詩》、《自祭文》等,通過這些資料,陶藝初步理清,陶氏后人在南唐時從陶淵明隱居的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移居皖南,再于南宋遷徙至南京。

家譜記載,南京這一支陶淵明??代原籍彭澤,正是陶淵明當過縣令的地方。南宋理宗年間,一位被稱作“大理公”的陶氏后人到南京做官,遂在江寧昝(當地讀zuǒ)巷定居,后代在此生生不息。由于家譜只剩下這本殘卷,“大理公”的名字并無記載,但是陶藝從宋元方志中找到了線索,《景定建康志》和《至正金陵新志》中記載,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至嘉熙元年(1237)時,建康府(今南京)府學教授中有一位叫陶熾的人,更為有力的旁證見于《咸淳臨安志》,記載陶熾曾于開慶元年(1259)升為兩浙轉運司判官,次年官授大理寺少卿,故家譜中尊稱為“大理公”,于情于理均可理解。但是由于家譜僅剩此一卷,因此“大理公”是陶淵明的多少代裔孫現在仍不得而知。

“大理公”陶熾定居的祿口昝巷,因為昝姓聚居而得名,后來陶氏人丁興旺,多于昝姓,因此地名也被稱為昝巷陶。隨著家族規模擴大,陶氏后人又居住到江寧的陶吳鎮,地名也是因為居民多數為陶氏族人而約定俗成的。

南京城南流傳著一句諺語,“出了南門萬戶陶,陶陶本是一根苗”,這里的南門就是中華門,而一根苗指的就是“大理公”陶熾。家譜記載,康熙年間重修陶氏宗祠時,繁衍了19世的陶氏家族已有“丁男數千,為江寧郡外巨族”。因為族人眾多,為防止重名,昝巷陶氏又分為東西兩支,輩份分別為“時應永基崇,象詩裕禮從”、“世仕承緒德,賢書后樂先”,陶藝本人就屬于“崇”字輩,是“大理公”的第29世孫。

按中國傳統,世族聚居都會修建祠堂。民國以前,昝巷尚有大型宗祠一座,占地約數十畝,俗稱“九十九間半”,為祿口鎮重要地標。解放后,宗祠被征用為“信陵鄉政府”,后因失修漸朽,于文革時毀壞殆盡;而陶氏祖居因為世代修建規模更大,皆為二層走馬樓,家家互通,鱗次櫛比。太平天國占領南京后,因陶氏祖居建筑壯美,其磚石木雕等被拆卸運至城內修建王府,祖居毀于一旦。

       亂世飄零中,陶藝這一支祖上遷到南京城里門西的花露崗。花露崗舊稱“杏花村”,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中的“杏花沽酒”即指此地。陶藝曾祖以織錦為業,創下一片產業,與明代《客座贅語》的作者顧起元“顧天官”后代是鄰居。而與兩家毗鄰的,就是著名的胡家花園,如今,這座與蘇州獅子林齊名的私家花園連同兩家老宅都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