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會稽陶堰陶氏由來及發展 |
作者:逸塵有改編 文章來源:不詳 點擊數 2387 更新時間:2015/1/20 21:56:07 文章錄入:zytfj |
|
會稽陶氏是越中的鼎盛大族,源出潯陽,始祖陶岳(1306~1385)字宗楊,行幸五,是晉朝大將軍陶侃之孫靖節先生陶淵明的后裔。唐朝末年,連遭戰亂,其祖先從潯陽遷居新建,元順帝時,兵亂又起,陶岳離開贛地,轉輾來到浙江。從紹興城坊轉至鄉下,擇地定居,他登上箬山向東眺望,只見洲渚忽斷忽續,不可勝計,心異之行三十里,看到堰南亙為五洲,縱四橫一,枕廣野,負賀池,北連巨海,南有越嶺諸山,若列扆然,心喜之,便在堰南翦茅穿徑,安家落戶。陶岳于元末至正年間來堰南時,堰北已有陶姓居住,稱“堰下陶”,一說來自浙江臨海,為潯陽陶侃二十一世孫陶儒之后裔。系出何處,現已無從查考。唐末,陶儒任臺州太守,因世亂避居臨海長潭,元朝末年,其后代有人遷徒會稽,在白塔山附近定居,務農為業,也是潯陽支派。
相傳陶岳逝世后, 其子曾請著名的風水先生選擇墓地。風水先生找了許多地方, 均不滿意, 最后才選擇了富盛鎮瓜鄰蟋龍坳, 說:“此地頗佳,后背有山,前面有池,坐北朝南,將來子子孫孫都有出息。除皇帝外,其他官職都能升任,還能代代相傳“。曾有這樣的記載:“陶家堰陶氏宗譜里,就是科第方面少了一名狀元,仕官方面少了一位宰相,其它是應有盡有了。”的確,自陶岳以來支庶繁碩,聚族萬丁,人文蔚起。陶岳有子五人,耕讀傳家,其三子名義,明代諸生(秀才),后��臺州任鷺州書院山長(校長),病故在臨海,葬在大塘灣。成化元年(1465年),六世孫陶性中舉;弘治三年陶懌考中進士,官至刑部主事;弘治八年(1495年)七世孫陶諧得中解元,次年會試又中進士,累官兵部尚書。從此,子繁孫衍,纓簪代出,俊彥迭起,明清兩代陶家堰孕育了進士43人,舉人112人,貢生83人。出過榜眼、探花、會元、解元,兵部、吏部、禮部三位尚書及巡撫、御撫、國子監祭酒等大臣,知府、知縣、通判、主簿、經歷、別駕、巡檢、典史遍及全國,還出過六位將軍,陶堰早已成為文化之鄉,名士之里。近代更是名賢踵繼,著名民主主義革命家陶成章、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祖籍)、著名書法家陶浚宣、美術大師陶元慶、實業家陶蔭軒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陶孟和科學院學部委員陶享咸等,都是名聞寰宇的越中人杰。現代陶氏后裔的教授、學者、專家比比皆是,真所謂人才濟濟,代有傳人,這些年輕一代,像璀燦的群星,為國家的建設事業,盡心盡力,獻計獻策,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為振興邦國,開發桑梓而作出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