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陶 |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陶姓文史網(wǎng) 點擊數(shù) 879 更新時間:2014/4/17 19:58:00 文章錄入:zytfj |
|
陶——古代中原地區(qū)水陸交通樞紐性城市。故址在今山東定陶縣西北2千米。地處古濟水與荷水交匯處。古濟水和荷水為古代中原地區(qū)重要水運航道。自定陶而西,溯濟、河而上,可達秦晉;自定陶而東,由荷、泗而抵淮,可達吳、楚地區(qū)。陶因有此優(yōu)越的水運條件,成為中原地區(qū)的水運交通中心。春秋時為曹國國都。春秋末曹國為宋國所滅,陶就成了宋國都會。戰(zhàn)國時代商業(yè)發(fā)達,陶成為中原地區(qū)最繁榮的都會之一。史載“陶為天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范蠡就在陶經(jīng)營商業(yè),“三千致金,世稱陶朱公”。后宋為齊、魏、楚三國瓜分,陶地入齊。戰(zhàn)國末年,陶地入秦,為穰侯魏冉的封邑。魏冉死后,于此置陶郡。秦統(tǒng)一后,專稱定陶。楚漢之際,劉邦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陽,即在定陶附近。漢初封彭越為梁王,都定陶。梁國為黃河下游農(nóng)業(yè)發(fā)達、人口稠密地區(qū),而定陶為其政治、經(jīng)濟中心。由此可見,自春秋戰(zhàn)國至漢初,定陶始終是黃河下游地區(qū)的商業(yè)交通中心。 定陶由極盛開始轉衰,可從漢文帝時梁孝王從定陶遷王都于睢陽(今河南商丘南)見其端倪。《史記·貨殖列傳》稱定陶和睢陽并為梁宋地區(qū)的重要都會,可知武帝時,陶已不能獨步中原了。景帝時分梁國為五部分:濟川、濟陰、濟東、山陽、梁,北朝時定陶仍為濟陰郡治,然劉宋時改縣令為縣長,顯然其地位已開始下降。隋移濟陰郡治于濟陰(今山東菏澤西南),定陶失去兩級政區(qū)治的地位,僅為一屬縣。唐貞觀(627~649)初,廢定陶入濟陰縣為鎮(zhèn)。 定陶在漢后的衰落,主要原因是濟、荷運道的淤淺。文帝以后,黃河經(jīng)常決口泛濫。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黃河決瓠子口(今河南濮陽西南),東南瀉入巨野澤,奪淮泗入海。河水泛濫達16個郡,“梁楚之地尤甚”。直至元封二年(前109年)才將決口堵住,河復故道。定陶、睢陽一帶正為梁楚之地,濟、荷運道必然受到河水泥沙的灌淤。王莽始建國三年河水又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決口,久不塞決,河水泛濫于河濟之間的兗、豫二州之地達60年之久,于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才將決口堵塞。濟水全遭淤廢。故六朝時南北水運多走汴水而不由濟荷運道。《太平寰宇記》引六朝作品《國都城記》云:“自后通汴渠以來,舊濟遂絕,今濟陰定陶城南,唯有濟堤及枯河而已,皆無水。”足證六朝時這一段濟水已成枯河了。所以隋唐以后,定陶日趨衰落,以致唐廢縣為鎮(zhèn)。五代后周建都開封,于定陶“建廩庾,榷鹽鹺之利”。這是定陶再度興起的先聲。顯德四年(957)又利用舊濟水河道開五丈河,“由是齊魯舟楫,皆達于大梁”。六年又“浚五丈河”。宋初因東南未入版圖,對溝通齊魯?shù)奈逭珊尤允种匾暎《辏?61)“遣使往定陶規(guī)度,發(fā)曹單丁夫數(shù)萬浚之”。五丈河漕運大興。乾德元年(963)于定陶置發(fā)運務,專管漕運事務。開寶元年(968)升發(fā)運務為轉運司。六年改五丈河名為廣濟河。太平興國二年(977)升定陶鎮(zhèn)為廣濟軍。四年又分曹、單、濮、濟四州境內(nèi)近廣濟軍的民戶置定陶縣以隸軍。于是定陶又恢復水運交通地位,成為首都開封與東方齊魯?shù)貐^(qū)間的水運之沖,廣濟河則為首都開封的漕運四渠之一。金代建都北京,廣濟河漕運停止,廣濟軍也隨之撤廢。自后魯西南地區(qū)又為金元黃河泛濫之地,定陶也是蒙受其患。元至順二年(1331)定陶漕河水漂沒,明洪武四年(1371)遷于今治。近年挖定陶新河時在地下五米處,發(fā)現(xiàn)故城東南城角的舊磚,地下八米處發(fā)現(xiàn)隋代所建寶乘塔塔基,古定陶城全被黃河泥沙埋于地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