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日产幕无限码区/国产寂寞妇女偷情/粉嫩p极品/xxxx91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 關閉窗口  
皖桐白楊陶氏八修宗譜序
作者:  文章來源:  點擊數 2961  更新時間:2017/9/4 16:22:42  文章錄入:zytfj

改革開放,國盛家康。國盛修志,家康續譜,古來有之,現代亦然。今皖桐白揚陶氏后裔為承先祖之厚德,弘族風之尚沽,不忘初心,八修家譜,此乃全族之大事。

陶氏為華夏望族,歷史悠久,代有英杰,德播鄉里,光耀中華。據史料考證,陶姓始祖是上古五帝之一的堯帝陶唐氏,在推舉為部落首領之前曾居今山東陶丘﹙今稱定陶﹚,以制作陶器為業。在人類演變史上,火發明后,又發明了陶器盛煮食物,人食由生變熟,對古代人的體質與智力發育起了關鍵作用,陶唐氏恩澤華夏,功莫大焉!他的后人即以陶為姓氏,時光流逝,生齒漸繁,支派甚多,遷徙四方,耕讀傳家,名人輩出。皖桐白楊陶氏鼻祖陶舍公,公元前225年生于江西潯陽(今九江市),是漢代開國元勛,被漢高祖劉邦封為開封侯,官至左司馬;其子陶青公在漢景帝時襲爵拜相,提倡黃老哲學,主張無為而治,“掃除繁苛,與民休息”,為史上名相。至漢末,陶舍公第九代部分后裔舉家從江西潯陽北徙今安徽、江蘇交界之丹陽,此后,陶氏可考譜系便形成“潯陽”和“丹陽”兩支。至陶舍公第二十五代,丹陽陶氏部分族人又遷徙姑熟,即今當涂縣境。“潯陽”“丹陽”兩支陶族皆輩出名流,代留英名。“潯陽”支陶侃公,為陶舍公第十四代后裔,曾做樅陽縣令,后成流芳千古的東晉名將;侃公曾孫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成為享譽中外的田園詩人。“丹陽”支陶基公,是陶舍公第十代后裔,三國時期仕東吳,任交州刺史(今兩廣和越南北部地區),其子陶璜公因“有謀策”而載入《晉書》;陶舍公第四十八代后裔陶安公為明朝開國功臣,與劉基、宋濂同為朱元璋左膀右臂,封大學士,因功績顯卓,朱元璋特賜門貼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為唯一享其殊榮的明代開國功臣。

皖桐白楊陶氏由姑熟遷至,是因陶安公受命赴桐城任縣令,由姑熟溯江而上路過白楊﹙今樅陽縣項鋪鎮﹚,見此地山川秀美,地佳水清,宜居宜耕,便命長子福五公和侄福六公從姑熟遷至白楊安家落戶,當涂陶氏血脈延伸至樅陽。白楊陶氏自一世祖福五公、福六公至今已傳至二十五世,歷時六百余年,人丁數萬,廣布全國。

皖桐白楊陶氏宗譜初修于明嘉靖丙寅年,七修于一九四六年,至今已有七十余年。七十年間,物換星移,時代變遷,憶當年修譜之人,含辛茹苦,勤儉持家,今已無健在;看如今一代青年,奔走四方,對先祖雖頂禮膜拜,但對族事卻若明若暗,少有所聞。老子曰:“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今八修宗譜,追列房之先祖,系四方之子孫,繼族風,承親情,已刻不容緩。幸有陶芳標、陶立兩教授識其之要,倡導八修,不辭辛苦,拜長訪賢,費心找齊保存完好的七修宗譜,成立“皖桐白楊陶氏宗譜八修聯誼會”,兩教授及多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出任會長、副會長,在各地亦成立分會,確定聯絡員。同心協力,克服困難,舉力五年,完稿八修,續寫了白楊陶族血脈延綿新篇章。

我乃宋明理學奠基人“兩程”中之弟伊川公后裔,近閱《皖桐白楊陶氏宗譜﹙七修﹚》再印本首卷“譜說”中錄有“兩程”明道公、伊川公關于“修宗譜使人不忘本”、“明一本而浚其源”之說,深覺陶、程兩氏先祖即心心相通。越過千年,我自小仰慕陶淵明公,進而對陶氏敬崇有加。未料摯友陶立教授熱誠指我為白楊貴氏八修宗譜作序,自感不才,受之難當,辭之不敬,感于陶氏宗族在歷史上對中華民族的重大貢獻和今天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感于陶氏友人在八修中夙興夜寐,無私奉獻,乃誠恐誠惶,悉心受命。念天地之悠悠,贊陶氏之融融,祝新譜之大成,愿陶門之長榮。是為序。

 

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 程必定敬撰

二零一七年八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