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日产幕无限码区/国产寂寞妇女偷情/粉嫩p极品/xxxx91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 關閉窗口  
柳峰山下陶家拳
作者:陶善才  文章來源:  點擊數 101  更新時間:2025/3/15 22:00:23  文章錄入:tj

在項鋪鎮有一座矗立藍天的高山,它就是全縣聞名的柳峰山。柳峰山的山脈向東延伸,與白梅的筆架山、錢鋪的三公山和周潭鎮的大山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這道天然的屏障山脈,因為坐落在老桐城的東部地區,所以歷史上便稱其為東鄉。東鄉在老桐城的歷史上有過輝煌的一頁,“告不過西鄉,打不過東鄉”,這一口頭禪說的是西鄉重讀書,能說會寫,告狀打官司西鄉無人能比;但是若論打架動武,則東鄉所向披靡,無往而不勝,因為東鄉人一貫有習武的傳統,歷史上流傳甚廣的光緒年間“東鄉三十六名教大鬧九華山”,更是把東鄉的盛名推向高峰,威震八方,“東鄉武術”不徑而走,馳名華廈。
就區域而言,“東鄉武術”屬于老桐城東部的一個武術流派,但這一區域居住著眾多姓氏族人,每一姓氏在傳授東鄉武術的同時,又保留著獨家姓氏的武術套路,形成獨自的特色,所謂“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不讓本族的武術絕招泄露外人,比如“周家拳”“章家拳”“吳家拳”,各有自己的獨門絕技。這種拳不外傳的習俗,代代相傳,延續多年。
在眾多的姓氏拳術中,有一支“陶家拳”堪稱一枝獨秀。
老桐城東鄉的陶家,家譜中稱謂“皖桐白楊陶氏”,先祖于元末明初從當涂遷居項鋪鎮的柳峰山下的陶家東邊,以后開枝散葉,后裔多居住柳峰山下的周邊村落。這里多是陶姓,“陶、吳、丁、汪”,陶姓為項鋪鎮第一大姓。
柳峰山坐落于白蕩湖畔,在傳統的農耕社會,人們出遠門多走水路,白蕩湖是萬里長江通向老桐城內陸的黃金水道,商船日夜穿梭,項鋪境內的湖畔就有幾處水陸碼頭,周邊的山里人要出遠門,項鋪鎮的柳峰山下是必經之路。水路的發達,一方面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另一方面也催生出湖匪水盜,使得過往船只極不安全。同時,柳峰山下還有一條古道,這條古道叫“橫頭嶺”,湖畔的人們要走陸路到廬江或桐城,必須翻山越嶺,穿過這條古道。古道路長人稀,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這里也常有劫道發生。
為了應付水匪山賊,陶家人也和東鄉其他姓氏家族一樣,十分重視習武,自保防身,防患未然。
作為東鄉區域的白楊陶家,其拳路與“東鄉武術”都大同小異,“六路條子”“板凳花”“地八仙”“武松奪嶺”“大飛虎”“小飛虎”,師父授徒時,都要從這些拳路開始,然后再逐漸向上提升,學刀、學槍、學鐵尺,即所謂“場子”,第一場、第二場、第三場,學的場子越多,功夫就會越高越深。每學完一場拳,就要進行破拳,“破拳”如同在校學生期末考試,學生運用所學的拳路與師父真刀真槍地對打,若打敗了師父,自然是“名師出高徒”,當然,很少有打敗師父的情況出現,這除了師父技高一籌之外,為了防止個別徒弟心懷不規,師父在授拳時往往會留一手以防不測。
陶家拳在擁有“東鄉武術”共性的同時,還有其長期習武過程中積淀的個性,陶家拳十分重視基本功的訓練,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基本功首先從站樁開始,站樁是個枯燥無味的活兒,但學拳必須從站樁開始,從“枯燥無味”中悟道,“站如松”,樁基穩了,學拳才不會心浮氣躁,武術動作中的馬步、弓步、仆步、歇步、虛步等各種步法才會穩如磐石,“只要走一走,就知有沒有”,步法過關,不用耍拳表演,內行人一看就知其功夫的深與淺。
基本功除了站樁練下盤,還要練上盤,雙臂要有力。沖拳、舉石磨,抱石磙,都是練上盤的基本功。陶家拳的特點是近身攻擊,一肘、一拳、一掌,要求以最快的速度一招克敵,這就必須要求上盤力氣過人,因此陶家拳在表演的時候,一招一式都虎虎生風。
陶家拳起源于何時?現在已不可考,但從上輩老年人的記憶中,在東鄉能稱得上名師的武術家是陶滿銀。陶滿銀又叫陶小挺,生于1886年,在東鄉武術的熏陶下,從小就立志武學,長大要除暴安良。他幼年在江南、山東等地遍訪名刀真槍地對打,若打敗了師父,自然是“名師出高徒”,當然,很少有打敗師父的情況出現,這除了師父技高一籌之外,為了防止個別徒弟心懷不規,師父在授拳時往往會留一手以防不測。
陶家拳在擁有“東鄉武術”共性的同時,還有其長期習武過程中積淀的個性,陶家拳十分重視基本功的訓練,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基本功首先從站樁開始,站樁是個枯燥無味的活兒,但學拳必須從站樁開始,從“枯燥無味”中悟道,“站如松”,樁基穩了,學拳才不會心浮氣躁,武術動作中的馬步、弓步、仆步、歇步、虛步等各種步法才會穩如磐石,“只要走一走,就知有沒有”,步法過關,不用耍拳表演,內行人一看就知其功夫的深與淺。
基本功除了站樁練下盤,還要練上盤,雙臂要有力。沖拳、舉石磨,抱石磙,都是練上盤的基本功。陶家拳的特點是近身攻擊,一肘、一拳、一掌,要求以最快的速度一招克敵,這就必須要求上盤力氣過人,因此陶家拳在表演的時候,一招一式都虎虎生風。
陶家拳起源于何時?現在已不可考,但從上輩老年人的記憶中,在東鄉能稱得上名師的武術家是陶滿銀。陶滿銀又叫陶小挺,生于1886年,在東鄉武術的熏陶下,從小就立志武學,長大要除暴安良。他幼年在江南、山東等地遍訪名師,日有漸進,十幾歲時就功夫過人。他的年輕時代遭逢社會動亂,匪盜橫行,民不聊生,一次他和恩師從山東歸來,行至魯皖的交界處,恰遇一群匪徒騷擾村莊,進行搶劫,村民驚慌失措。他與恩師仗義出手,制服匪徒,將被搶的財物歸還村民,村民跪拜大謝,一路相送至村尾。
陶滿銀天生神力,最拿手的功夫是硬氣功和板凳花,硬氣功能唾沫傷人,板凳花能水潑不進。相傳一次請客人吃飯,一只蒼蠅飛到桌旁,后又飛到堂屋的柱子上,他一口唾沫竟將蒼蠅擊斃,客人無不驚佩。
陶滿銀一生授徒無數,他收徒首重武德,品德不端者不得入其門。他收徒的標準是,先檢驗其練武體質,在武場上跑幾十圈,以考驗其毅力;然后再到曬場上抱石碾,以考驗其氣力。兩樣合格后,再舉行授徒儀式,讓其跪地,磕三個響頭。其寓意是,讓徒弟永遠記住:練武不是呈強斗狠,本事越大,越要學會忍讓,永遠要低調做人。
陶滿銀之后,第二代的陶家拳的武術名師是陶在三和陶長富。
陶在三也是天生神力,有牛一般的力氣,故又稱“陶小牛”,“陶在三”的名字在老桐城東鄉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但一提起“陶小牛”則無人不曉,他承繼了陶家拳的風范,以武藝超群和品德高尚贏得遠近的尊敬。陶小牛一生以劁豬為業,平時兼受拳術。所收徒弟后來有許多在縣公安部門效力,有的武德雙馨被委任公安領導。
陶長富出生于白楊陶氏祖居地的陶家東邊,1925年師從陶滿銀,陶家老祠堂便是傳授陶家拳的武場。陶長富悟性高,能吃苦,知感恩,深得陶滿銀的喜愛,便將平生所學傳授予他,因而在陶滿銀的眾多弟子中,陶長富則成為一代高徒。
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我的父親在生產隊勞動時,若有幾個老年人聚在一起,便愛說一些逸聞奇事,聊到東鄉三十六名教時,記得父親常提起“陶小挺”這個名字,并且非常自豪。父親青年時期出莊移居金社的鰲山,因在莊上是雜姓,常矮人一截。但一旦聊到“陶小挺”時,父親仿佛又高人一頭。父親在民國初年出生于祖居地的陶家和莊,與陶家東邊的老祠堂僅一沖之隔。父親是否也在老祠堂跟陶小挺學過陶家拳?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我家有一根栗木短棍,光滑呈亮,常年架在床頂上,小時候不知道是干什么的,長大時才知道是練武的工具,由此我推定父親年輕時可能也學過陶家拳,大概在民國二三十年代,祖居地的陶家人習武成風吧,不過父親從來沒有拿棍子表演過,這根棍子后來被我繼承下來,我大學畢業后分配到浮山中學教書,這根棍子伴隨我在浮山中學練了六年的“六路條子”,直至我后來離開浮山中學,棍子又還原到老家。退休后我定居濟南,有時在小區公園鍛煉,常想起家里的這根棍子,它已近百年歷史,也算是文物了吧。
作為陶小挺的高徒陶長富,對陶家拳自然是情有獨鐘,在他的有生之年,又將他的平生武學傳給第三代陶氏后人。在第三代的陶家拳的名人中,最負盛名的是陶德善和陶能柏。
陶德善和陶能柏這兩位陶家拳的后起之秀,我曾是早聞其名,而不見其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浮山中學當老師,因為也會點“三腳貓”功夫,再加之姓陶,人們便把我當成陶家東邊人,因為陶家東邊的人個個都會武功。曲湖村莊的一些小青年,為了與我套近乎,便自稱在陶家東邊學過場子,師父是陶德善,也有的自稱師父是陶能柏。因而從那時起,我就想有機會見見這兩位陶家的民間武術家,一是他們的名氣,二是血濃于水,我是出莊的陶家后裔,對陶姓似乎有一種特殊的親情。陶能柏后來因病英年早逝,十分痛惜。陶德善是我退到二線后,參與白楊陶氏八修冢譜,在祖居地才與他相識。
初見陶德善,給我的第一印象,個頭不高,但十分壯實,兩眼炯炯有神,和他聊到武術時,見他出掌如閃電,可以想象他年輕時盛名不虛。作為第三代陶家拳的傳人,其父是陶長富,可謂是武術世家,八歲時父親親自授拳,希望兒子日后把陶家拳發揚光大。陶德善不負父望,1977年代表安慶地區參加安徽省武術比賽,進入前三名,并被推薦參加了全國武術比賽,全國比賽盛況通過媒體進行了及時報道,比賽后回樅陽,受到了縣委領導的接見與表彰,后被聘為樅陽縣公安局武術教練;幾十年來,他足跡踏遍省內省外,先后在銅陵、黃山和湖南、湖北及上海等地收徒教拳,一生以傳授陶家拳為職業,收徒人數以萬計,遍布大江南北和全國各地。年過耳順之年,仍寶刀不老,還應邀先后在天津武校、山東景陽岡武館、合肥正道武校傳授陶家拳術。走進陶德善的家,廳堂掛著一副墨寶,“習文源于禮至上,尚武由來德為先”,這就是陶家拳的精神寫照吧。
2024年清明節,白楊陶氏族人正式宣布重建陶家祖祠,這年我多次往返魯皖兩地參與準備工作,與陶德善見面的機會多了。9月28日,陶家老祠堂作為樅陽縣的文物保護單位,經上級批文,修繕工程于九時五十八分典禮開工。我又從山東濟南趕回祖居地,出席了祠堂開工儀式,又遇到了陶德善,他對陶家老祠堂的重建非常高興,他說:“一百年前,陶小挺在祠堂傳授陶家武術,我的父親在老祠堂跟他習武,一百年后,我將在新祠堂里同樣再傳授陶家拳術,凡是陶家子孫學拳,全部免費。”是的,陶家拳作為老桐城東鄉的一種非物質文化,絕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失傳,相信陶家拳在第四代、第五代會更加發揚光大。


2025年2月9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