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古桐城東鄉(xiāng),安徽樅陽,白云深處,陶家東邊,龍虎山村。小村莊有近六百年歷史,那是我祖輩將養(yǎng)生息的故鄉(xiāng)。幼年間聞父母言說,心馳神往,早有偈拜之心。然惜父母早逝,家境貧寒,余幼學四年即輟學務(wù)農(nóng),成年后四處奔波謀生,近年因沉淪商海,瑣務(wù)纏身,數(shù)十年來皆未得成行,一直引為憾事。
今得逢故鄉(xiāng)之宗親合力舉修族譜,奉前輩之命成立潯陽彭澤分會,負責搜集登記數(shù)十年來散落遷居于潯陽彭澤的各房族人。經(jīng)本分會能海、能如、芳殿三位前輩顧問幾個月的努力,前期已搜尋查找到本宗三百余人,與分會各房族人商議后,決定本月回故鄉(xiāng)祖居地尋訪宗祠,偈拜先祖,匯報潯陽分會各宗人丁登記分布詳情,并請教后期工作之延續(xù)。
二十六日晨六時,會同本分會三位顧問前輩,開啟本次問祖之行。
時近初冬,天氣尚有些冷冽。說來也怪,連日陰雨,我們車行至安徽東至地界時,竟風霽雨散,艷陽高掛。同行前輩均笑稱心意動地,天公作美。三位前輩均七十之上高齡,而儒也早過不惑多年,父祖輩遷居江西以來,老少四人、叔侄兩代均是第一次尋訪故鄉(xiāng),自是感慨良多,沿途風景無心細看。于三位老人所言中憶記,故鄉(xiāng)風貌于腦海中漸顯輪廓。
十一時,車至樅陽,總會老顧問勻生、先志兩位老祖早已相候多時。繼驅(qū)車至祖居地項鎮(zhèn)鋪時,已過晌午,略作停頓,稍事休息,后匯合錢橋分會的幾位負責人,一行人等先至總會譜館,見館內(nèi)陳設(shè)簡陋,但各類資料陳列整齊,搜尋、登記、編修均由幾位總會老前輩駐館工作。部分卷冊編修工作已經(jīng)完畢,可見駐館幾位老祖的辛勤與艱苦。且?guī)孜焕献娼阅陮冒搜啐g,原應(yīng)是頤養(yǎng)天年之時,卻為本宗續(xù)修族譜之事而奔走于各地,辛勤編撰,以昭傳后人。其情懷令我等后輩肅然起敬,無以言表。下午三時,在一行前輩及錢橋分會代表陪同下 ,我們前往祖祠拜偈。
老祠堂毀于戰(zhàn)火年代,是先祖陶二帥于一九一五年重修,距今已近百年,因年久失修漸顯殘蝕。立于稻場之前,觀前三間門庭屹立,大門上的青石雕刻“鯉躍化龍”依然留存。能國前輩笑言,可能當時工匠疏漏,鯉魚朝內(nèi)而錯置方向,至龍化于庭,若置外向,必是龍歸大海,我族宗人當非今日之小成矣。然,上皆為笑談,或許先祖其時必有深意,只是不為我等后人所知而矣。到二進牌坊,上方正書“山川毓秀”,背篆四字“蘭桂聯(lián)芳”,示先祖期整個家族于此天人合一,人才輩出之望。院內(nèi)古樹林立,兩邊廂房亦近坍塌,林蔭之中益顯肅穆。后進祖堂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改為樅陽項鋪龍虎東邊小學,學校現(xiàn)已遷往他處。
祖祠坐北朝南,三面環(huán)山,北高南低,背蒞寨頭山,左傍鳳凰山余脈菩臉關(guān),右倚柳峰山余脈火龍崗,正前一口清潭名風水潭,左右各有一條小溪環(huán)脈而過,潺潺溪水奔流不息,入白蕩湖,流進長江,終歸大海,是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
參偈宗祠后,我們前往一世祖福五公墓地敬香。據(jù)民國三十五年七修譜卷一記載,我陶氏始祖為漢初潯陽人陶舍,以司馬之職佐漢高祖征伐有功,封愍侯,是以有我潯陽郡陶氏之由來。傳至明初定公,歷經(jīng)四十八世,定公育六子,其五子福五為四十九世。福五公于明初遷移至安徽樅陽白云,后世尊為白楊陶氏一世祖。定行輩字:福以本宗,景希先應(yīng),國啟運泰,名傳祖盛,德自能芳,善斯有慶,前業(yè)永垂,詒謀克定,裕后良圖,惟法中正。擬訂本屆八修再續(xù)行輩二十字,待定。
一世祖葬于祖祠后山西峰崖,墓地位于半山之中,高百丈許。山道蜿蜒,所幸墓地旁有西峰崖廟,香火盛旺,信眾頗廣,道路還算平坦。行至墓前,叢林掩映,蕪草其間,同行前輩能國老人揮刀斬棘,才顯墓碑一角。歲月滄桑,風雨侵蝕,銘文依稀,隱約可見上書:潯陽郡一世祖陶公福五之墓,六世孫立于大明萬歷年等字樣。參偈族眾有祖孫曾玄五代人,焚香致禮,叩拜祖公。禮畢,于眾族人言談中,彭澤前輩老人能海得知,尋訪收養(yǎng)其宗三房的兩位姑奶之寺,數(shù)十年而不得之地就是西峰崖廟,機緣巧合,竟在眼前。七旬老人睹物思情,老淚縱橫,感慨萬千,眾族親亦唏噓不已……下山時,天色漸晚,祖地族眾沿途喧敘,切忱之情溢于言表。
夜間,總會前輩和各股代表盛情款待,席間言起續(xù)修宗譜之因由,蓋因我陶氏族譜七修為一九四七年,距今已七十載,譜注在冊之人已存世無多者,且均在七旬高齡之上,又兼七十年來族人散遷各地,離鄉(xiāng)日久,后輩子孫譜系失傳,以致郡派錯記,世次無稽,行輩不清。今逢盛世,族譜再不著手編修,恐后世已無法接續(xù)。各地宗人尋根心切,是以輯梓而續(xù),以使后世子孫宗祖有考,系傳可詢。再兼,宗祠日漸風蝕,各股房下傳人歸故拜偈之時皆心懷酸楚,修繕宗祠重振家風是各股宗人之愿。是以,兩項工作均是迫不及待,合族宗親當應(yīng)義不容辭。
豎日,總會前輩陪同我潯陽分會一行離開祖居,經(jīng)麒麟、高河、蘆塘、石婆等地,拜會留居當?shù)馗鞣科渌逵H,耳聆鄉(xiāng)音,倍覺親切。三位同行前輩均感故鄉(xiāng)更變良多,風貌日新。故園當年若如今日,我等父祖也無須奔波飄零,遠適他鄉(xiāng)。午后,惜別故鄉(xiāng)之時,前輩父老攜手相摯,依依之情溢于心頭。
歸返彭澤,深思此次尋根之行意義深遠,亦感肩負責任重大。續(xù)修譜志走訪登記時,解釋不明之處頗多,未能曉以情理,闡明大義,致部份族親對本屆八修族譜之事,產(chǎn)生質(zhì)疑和不解,是我們工作不周,在此一并請族親體諒。
潯陽彭澤族親眾多,均已遷居多年,藉此八修,凝眾親之情,舉合族之力,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繼五柳家聲承傳,流芳百世,常播寰宇。愿后世子孝孫賢,本源昭穆,遠振家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