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日产幕无限码区/国产寂寞妇女偷情/粉嫩p极品/xxxx91

 
關鍵詞: 樅陽 樅陽縣 工程 月份 一議
您當前位置:皖桐白楊陶氏宗親聯誼會網站 >> 文章頻道 >> 本族族賢 >> 本族研究 >> 瀏覽文章

皖桐白楊陶氏溯源及五人建祠小組工作報告

日期:2024/8/17 7:22:05 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佚名 瀏覽次  【字體:

 

副會長、秘書長 陶善才

一、陶姓遠古溯源

陶姓是華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從文獻上看,陶姓的始祖是“三皇五帝”之一的堯帝。堯是歷史上最為人敬仰的賢君,毛澤東主席《送瘟神》詩有一句:“六億神州盡舜堯”,就是贊美堯的。堯的父親叫帝嚳(kù),帝嚳也是“五帝”之一(五帝:黃帝、顓頊zhuānxū、帝嚳、堯、舜),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那么堯就是黃帝的玄孫(即孫子的孫子)。四千多年前國家還沒有形成,主要是大的部落,范圍很廣,過著原始共產主義生活,中國第一個國家的形成是夏朝,從此人類社會才進入階級社會。堯的時代,帝王的兒子都有封地,堯也不例外,十幾歲時封地在陶地,即今天山東省菏澤市的定陶縣(現改為定陶區)。堯還沒有接位當部落首領前,是一位技術人員,會燒窯,在飲毛茹血的遠古時代,這項技能可謂是高科技,因而他在人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威望,這也為他后來接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遠古時代人們可能沒有“姓”的概念,少數人有姓但也不普遍,比如黃帝并不姓“黃”,到底姓什么我們也不知道,那個時候人們只是把他當著神的存在。堯在陶地逐漸長大,娶妻生子,后代要有一個姓,于是便以自己的職業取姓為“陶”。也有學者說陶姓是以地取姓,封在陶地,后代就姓陶;后來堯又封在唐地(唐地在今河北保定的唐縣,一說在山西臨汾),后代就姓唐,所以后來有“陶唐一家”說,指的都是堯的后人。以職業取姓也好,以地名取姓也好,反正都說得通。

陶姓從堯開始,經過了49代,到了秦朝誕生了我們白楊陶氏的鼻祖陶舍。陶舍公原是秦朝的將領,后來他審時度勢,幫助劉邦打天下,和韓信都是劉邦的左膀右臂,是漢代的開國元勛。陶舍公的出現,在華夏陶姓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陶姓終于有人以武功步入政壇,陶姓人從此在社會上終于有了一席地位。在這之前的兩千年,陶姓一直默默無聞,沒有出現一個大人物,我們從《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文史典籍中,沒有看到一個陶姓人載入史策,陶姓人只不過傳承著堯帝的手藝,吃技術飯。在漢代,爵位是可以世襲的,第一代做官,第二代、第三代都被朝廷封官加爵,這就是當時的“門閥”制度,即使你的下一代不努力,也都活躍在上流社會,享受著朝廷的俸祿。這種門閥制度,把人分成“三六九”,寒門子弟想進入上流社會,比登天還難。這種門閥制度一直延續600多年,直到東晉才逐漸衰微,后來被科舉制取代了門閥制度。這600年間,陶姓都是高門大戶,陶姓名人燦若星河,比如:陶舍的兒子陶青,是漢景帝時的丞相,他當時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很快恢復了漢代的經濟;陶謙,舍公的第九代,東漢末年群雄之一,時為徐州刺史。漢代全國劃分13個州,州的面積很廣,州下面是郡,郡下面是縣,所以州的刺史相當于現在的省長。《三國演義》中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讓徐州,曹孟德大戰呂布”,講的就是陶謙臨終之際將徐州托付給劉備,讓他有一塊根據地。陶基,陶謙的侄子,舍公的第十代,三國時代東吳的交州刺史,交州的范圍包括現在的廣東廣西和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地域遼闊。陶璜,陶基的兒子,舍公的第十一代,比父親更牛,掌握東吳的軍事大權,相當于現在的“三軍總司令”,《晉書》稱他“璜有謀策”, 后來他主政交州,連越南史書也盛贊他“威惠素著”,前幾年越南有陶姓人回國尋祖,便是陶璜的后人。陶侃,舍公的第十四代,東晉名將,官至大司馬,大司馬是武職的最高長官,相當于后世的“兵馬大元帥”,他的事跡,現在中紀委網站都以他為例來教育黨員干部。陶淵明,舍公的第十七代,田園詩派的開創人,屬于世界級大名人,現在我們在電腦上五筆打字,只需輸入三筆就出現“陶淵明”,有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三筆都打不出。總之,這600年間,陶家的名人還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列舉。到了現代,有革命家陶鑄,教育家陶行知,都是我們陶氏的驕傲。有譜學家研究姓氏的時候是這樣說的:“陶姓在中國不算大姓,排名百名左右,人口也不是很多,兩百萬左右,但陶姓對華夏的文明貢獻是無法比擬的。”堯帝制陶,創造了物質文明;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派,“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骨氣,創造了精神文明。

二、白楊陶氏溯源

白楊陶氏有史書記載的遠祖是堯帝,有家譜記載的鼻祖是陶舍公。舍公是山東定陶人,陶姓人最早生活在山東這一帶。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由北向南大遷移,其中最為慘烈的是兩次,一是東漢末年的連年戰亂,二是南北朝時的“五胡亂華”,漢人幾乎被滅種。所以人們為了活命,便由戰亂的北方向南遷徙,陶姓隨著人口遷徙的洪流,移居到江西的九江,從此在此開枝散葉,繁衍生息。隨著戰亂的蔓延,又繼續遷徙,一部分人由江西遷徙到江蘇與安徽交界的丹陽郡,古代沒有“安徽”這個名字,安徽建省是清代康熙年間的事情,丹陽范圍很廣,包括現在的皖南和江蘇一大部分,丹陽郡的治所(政府居地)在今天的宣城。陶姓人就在丹陽這一區域生活,是當時丹陽的望族。所以,丹陽陶姓后來的家譜,都不忘記自己的根在江西的九江,比如我們白楊陶氏一世祖福五公的墓碑上,就刻著“潯陽”幾個字,表明自己的根在九江(古代九江叫“潯陽”)。陶姓人在丹陽開枝散葉,隨著人口的增多,又不斷遷徙,有一支遷到太平(今當涂)。我們白楊陶氏的一世祖福五公,就是在當涂長大的。

福五公落戶白楊(即今天的項鋪鎮龍虎村),是他的父親陶安任桐城縣令從當涂帶過來的。陶安是明朝的開國功臣,1355年朱元璋舉義兵準備攻打太平府(治所當涂),在家避亂的陶安聯合當地鄉紳和社會賢達審時度勢,迎接朱元璋,這讓朱元璋兵不血刃就占據了這一富庶地區。朱元璋在當涂接見了陶安,謀劃天下局勢,陶安高瞻遠矚,對答如流,深得朱元璋的賞識,于是攻下南京后,陶安就留在朱元璋身邊,為朱元璋奪取天下建言獻策,朱元璋曾特制門貼賜之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這在明代許多開國功臣中,僅陶安一人享其殊榮。那個時候,各路義軍反元,也相互爭奪地盤,朱元璋每打下一個重鎮,都有陶安的一份功勞。打下湖北的重鎮黃州(今黃岡市),這是一個戰略要地,必須要派一位得力的人去鎮守,于是陶安臨危受命。陶安一到任,就寬租減役,深得百姓擁護,威望極高。君臣關系最忌是“功高蓋主”,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找機會撤了他的職,把他貶到桐城當縣令。古代陸地交通不發達,江南水鄉,人們出遠門多取水路,陶安從老家當涂出發,乘船溯江而上,然后經過黃金水道的白蕩湖,前往桐城赴任。古代自然生態沒有遭到破壞,白蕩湖沿岸風光盡收眼底。船經過“白楊”這一水域,看到白楊里山清水秀,風景如畫,就有了一種定居安家的想法,白楊陶氏家譜是這樣寫的:①“公(文興公)伯子諱定,仲諱安。安受學于定,定第五子明,幼而父卒,遂子于安。安公生晟、昱。我太祖渡江之初,皆隨父于桐邑署。公旋歷升,明遂留桐,擇白楊居焉。”(一修譜序);②“初嘗治桐,先生曰:此邑山水極佳,可卜而居。”(二修譜序);③“其先參政主敬先生始仕于桐,愛桐山水清佳,命嗣與侄,福五福六公皆遷居焉。嗣福五公卜處于桐之白楊,侄福六公卜處于桐之城西,后世子孫繁衍,散居于柳子、孫畈、白云、興塘、樅川,不下數千人。”(四修譜序);④“愛白楊山水,命其子內閣中書諱明者家焉。”(五修譜序);⑤“明洪武初,有諱安者為桐城尹yǐn,愛白楊山水,因命其子家焉。”(六修譜序);⑥安公“間一為桐城尹yǐn,愛白楊山水清麗,因命嗣福五公家焉。由福五公而下迄今二十余傳矣,子孫繁衍,散居孫畈、柳子、白云、樅陽、龍眠、興塘間者,殆萬余人。”(七修譜序)。這些序記載,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陶安去桐城上任,路過白楊里,愛這里優美的自然生態,山清水秀,水美草肥,于是就把嗣子陶明留在了白楊里,即今天的項鋪鎮的龍虎村。從此,福五公陶明便在這里落戶生根,成為皖桐白楊陶氏一世祖。福五公養了五個兒子,分別以“仁”“義”“禮”“智”“信”取名,五個兒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子,于是便有了“大房”“小房”之分,便有了“柳”“畈”“龍”“虎”等幾大股。從福五公一世祖到今天,已繁衍二十幾代,“德自能芳,善斯有慶;前業永垂,詒謀克定”,“善”行是第二十一代,據說現在 “慶”行“前”行也有了。

三、五人建祠小組工作匯報

2017年底白楊陶氏八修家譜完成后,族人強烈呼吁要修陶家祠堂,于是修譜總會便轉為建祠總會,下面設立了很多組織機構。從2018年到2024年這六年間,建祠總會各位會長副會長和祖居地領導恪盡職守,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實地勘察,圖紙設計,在外發動捐資,在家動員拆遷,但由于種種原因,建祠工作一直止步不前,為此族人意見很大,不斷地給總會施加壓力。六年時間,稍瞬即逝,建祠在時間上總會拖不起,若再過六年,總會這一批人也進入耄耊之年,為了將建祠工作穩步扎實地向前不斷推進,建祠總會在今年清明節作出一項重大改革,就是把過去繁雜的組織機構簡化為“建祠五人工作小組”,總會認為,大道至簡,機構繁雜,往往是“三個和尚沒水吃”,中央有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紀委有黨風巡視小組,我們建祠也可以以小組的模式出現,小組開展工作靈活,搜集情況,上傳下達,直接對總會負責。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進入顧問團,協助小組開展工作。

五人建祠小組分別由陶立、陶善才、陶能雅、陶思福、陶杰組成。小組成立后,對每一位成員都進行了立規立矩,在經濟上清正廉潔,不在總會賬目上報銷一分錢;在工作上有分工,但分工不分家,相互理解,相互協作;在工作態度上不聽閑話不爭論,實干興邦,空談誤國,好多事情都是在無休無止的爭論中而失去了機會。紅軍年代一位戰士問胡耀邦:“參加共產黨有什么好處?”胡耀邦想了想鄭重地說:“依我看,參加共產黨有九十九條都是壞處,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沖鋒在前,退卻在后;可能被殺頭,還會坐牢;危險的工作要搶著干;如果軍裝不夠,讓別人穿;飯少人多,要讓群眾先吃,自己餓肚子……要說有好處,我看只有一條,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擁護你。”總會在給五人小組立規立矩時,也套用了這段話:參加五人小組對個人而言沒有任何好處,都是在作奉獻,如果說要有好處,就是你真的抱著一顆虔誠之心為祖祠付出了心血,族人最終會理解,支持你,擁護你!

五人小組成立后便積極開展工作:4月13號至4月16號,集中到祖居地,住在白云賓館,吃飯在聯絡處,在德惠老書記和勻生老先生及海祥書記、金明書記、陶平副書記的配合下,進村進鄉進戶,并走訪了疏氏祠堂,為建祠前期作了四天的調研工作。隨著調研的不斷深入,面對族人的殷切期望,我們深感建祠意義重大,刻不容緩,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壓力倍增。祠堂早日建成,一方面陶氏先人的靈魂有了安息的地方,后人也有了祭先追遠的場所,另一方面也符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傳統文化、建設美好鄉村的戰略思路,祠堂早日在祖居地的陶家東邊聳起,無疑也是龍虎村的一個文化靚點。

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建祠并不是像當初想得那么容易簡單,除了周邊的環境外,各種復雜的手續和程序,一步不慎,全盤皆輸,特別是涉及到非遺“文保”方面,我們特地利用熟人關系,請來縣文物管理部門領導現場勘察,同時請來安慶專業人士現場指導論證。四天的調研工作,收獲很大,我們用文字進行詳細整理,以書面形式匯報建祠總會去決策。

調研結束后,陶立組長立即與安慶“博雅”公司取得聯系,商討修繕方案,商討設計價格(將50000元降到26000),同時多次與縣文保部門溝通聯系,希望坐在一起商討論證,出臺一個相互各讓一步的一個修繕方案,但都以工作忙為借口沒有成行。直到7月3日,“博雅”公司楊總與我們取得了聯系,于是我們在樅陽縣委黨校會議室召開了“皖桐白楊陶氏宗祠修繕方案制定洽談會”,參加會議的有陶立組長、陶德惠、陶勻生、陶善才、陶能雅、陶思福、陶方杰、“博雅”公司的楊總,洽談會的核心思想就是陶家祠堂僅存的第一進和照壁是難得的明清建筑,分毫不能動,必須修舊如舊;前進兩邊不能擴,門向不能改,必須尊重祖宗留下的風水遺產。洽談會大家都踴躍發言,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形成統一意見:保護歷史遺產,尊重先人風水。然后陶立組長受總會委托,與楊總簽定了修繕合同書。合同書簽定后,陶立組長又對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幾點要求。7月8號上午,受陶立組長要求,勻生老先生冒著高溫天氣,與我一道前往合肥。下午我們一行三人與省測繪局對接聯系,接著又帶著蘇州專家的圖紙前往省“城建設計研究總院”,總院副院長疏東東接待了我們,詳細地翻看了圖紙,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接著疏院長又電話聯系了陶子鵬老總,雙方加上了微信,以便溝通聯系。十天后,安慶“博雅”公司的《皖桐白楊陶氏宗祠修繕工程設計方案》也已完成出臺。此時建祠工作小組經過四個月的努力,基本完成了九月份建祠動工前的準備工作,于是總會經過鄭重考慮,決定再召開一次“建祠最終決策會”最高規格會議。

以上是我對陶姓源流的介紹及建祠工作小組的報告。報告完畢,謝謝大家。

 

 

                          2024年8月10日
 

上一篇:血性陶家白楊里 下一篇:沒有了
0% (0)
0% (10)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