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版《寶慶府志》、光緒版《邵陽縣志》、1997年版《邵陽市志》,對受志公遷邵,均有記載。2012年3月9日,網(wǎng)民問津中國在其發(fā)布一系列“陶性分布”中,列入了“寶慶受志”。
一、始遷祖概況
譜系記載:受志公夫婦生歿均佚,葬五里牌。受志公的獨生子必武是府學(xué)生,儒家最崇孝道,怎么連父母的生歿之日都不記得下傳呢?必武去世時,其子原友已經(jīng)22歲,是個從九品。這只能這樣解釋:受志夫婦去世時,必武尚年幼無知。受志明洪武元年(1368)來邵,明洪武二十七年才生必武,應(yīng)該屬于晚年得子。假設(shè)受志是20——30歲之間來邵,必武出生時,受志應(yīng)該是47——57歲的人了。按族譜前七代最大年齡為第六代陶文,享壽68歲,其余均只60歲左右。若受志60歲左右去世,受志夫人亦早逝,必武尚年幼這就是“生歿均佚”的可能。再者,為什么受志47——57歲才晚年得子呢?來邵在臨城區(qū)的深坑邊經(jīng)營20多年不至于成不了家吧?也可能在老家梅子壩已有家室,不便在此立新家。臨老了不打算回原籍,再成立新家而晚年得子?這只是分析而矣。
元末明初之深坑邊,應(yīng)為臨城最近之城郊地。其時,附近的青龍橋、東山寺、雙清亭、均早已建成。受志公是在此務(wù)農(nóng)、經(jīng)商抑或小官吏,無從查考。但有一點可供了解:他的子孫從第二代至第九代,都是“秀才”以上的讀書人或小官吏。第二代必武是府學(xué)生,第三代原友是從九品,第四代太順是縣廩生,第五代陶欽是縣學(xué)生,第六代陶文是縣增生,第七代庭性是國子監(jiān),第八代以義是縣學(xué)生,第九代大任是歲貢生。這不難看出:有受志公打下的文化基礎(chǔ)和經(jīng)濟基礎(chǔ)。
仲先公生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來邵時整20歲。其夫人楊氏大他二歲。楊氏是否泰和人,無從查考。按一般封建時代早婚來說,女的20歲是應(yīng)該結(jié)婚了。但仲先公長子添倪???于明武二十三年(1390),次子添是生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仲先其時已達36歲和42歲,楊氏已達38歲和44歲,若二人是泰和結(jié)發(fā)夫妻,不會這樣晚育。很可能到佘田橋經(jīng)營十余年后才成家的。仲先歿于永樂二十一年(1423),享壽71歲;楊氏歿于永樂十七年(1419),享壽67歲。仲先還有一個弟弟仲才,是留在泰和還是隨仲先遷湖南,情況不明。
受志、仲先二公都是系出泰和,應(yīng)是本家。二人在泰和的班輩無可查考,邵陽合修族譜時,以平輩處之。二人遷邵后,均從第八代以后才子孫繁衍,人口發(fā)達。
二、始遷祖來邵緣由
陶氏始祖受志公于明洪武元年(1368)從江西吉安府泰和縣梅子壩遷邵陽縣深坑邊。為何遷來?三修源流序說:“受志公稅駕寶慶城外,見夫資邵東流,曲折百里,與雙清,六亭秀色參差,不禁心曠神怡,鄉(xiāng)思頓釋,已而卜居深坑邊為樂土焉。”但泰和與邵陽緯度相同,均屬江南景色,不致于因自然環(huán)境樂此而忘返故里。況這種“不禁心曠神怡,鄉(xiāng)思頓釋”是近600年后子孫的揣測不足為憑。《邵陽市志》有這樣說法:“元明鼎革之際,因兵事?lián)先粒鞯仁【用翊笈魍鰧殤c以避禍。明初亂事既平,故園久疏,流寓之地經(jīng)營方興,遂落籍而忘返。”(見《邵陽市志》第六卷4頁)。道光版《寶慶府志》(以下簡稱《府志》)也有類似敘述。如“一廂八甲李氏,至正中從泰和避兵徙邵。”有些姓氏也有這樣傳說,如牛馬司姜姓(洪武二年從泰和徙邵):“朱元璋在江西展開激烈戰(zhàn)爭,百姓有血洗之災(zāi),故而逃離”(見美籍華人姜逸樵博士《長青軒雜集》210頁)。這類避戰(zhàn)禍說與實際不符。一是大體上元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在江西二敗陳友諒后,吉安等府即向朱投誠。至正二十三年,雖有“五月友諒分兵陷吉安”,但至正二十四年,即有“常遇春徇江西,八月戊戍復(fù)吉安(以上見明史《太祖本紀(jì)第一》)。江西基本上為朱元璋控制。此后,吉安地方似無大戰(zhàn)事。相反戰(zhàn)事逐向湖南方向發(fā)展。據(jù)光緒版《邵陽縣志》(以下簡稱《縣志》)引用《元史》、《明史》大政紀(jì):“(元至正)二十五年,吳大將軍徐達遣萬戶胡海取寶慶路,擒元帥唐隆道,鎮(zhèn)撫李貴。”“六月,湖廣行省左丞周文貴復(fù)寶慶路,吳指揮使賀興隆死之。”“明太祖洪武元年正月,湖廣省平章楊璟遣千戶王庭攻寶慶,敗周文貴于茱萸灘(即今資江銅柱灘)追至城下,文貴遁,城潰取之。”因此,受志公洪武元年徙邵是從無戰(zhàn)之地向有戰(zhàn)之域遷徙。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已作了二年皇帝,更無“血洗江西”之必要。姜姓的傳說與史實不符。二是與《市志》本身的記述也相矛盾。《市志》根據(jù)《府志》氏族表統(tǒng)計:“自晉迄清,徙入寶慶府境內(nèi)姓氏234個,其中來自江西的共167個,內(nèi)吉安府104個,其中泰和縣又占48個。而且不是從“元明鼎革之際”開始,五代入境的4個,全部來自江西;宋代入境的47個,江西占43個。遍布境內(nèi)各縣的陳姓始祖,是唐同光二年(924)從泰和縣遷入的;茅坪劉姓,是北宋建隆初(960——964)從泰和縣遷入的。可見在“元明鼎革”之前的400多年,就已陸續(xù)有從泰和縣遷來邵陽境內(nèi)的。與受志公同一時期從泰和遷入境內(nèi)的除牛馬司姜姓外,還有隆回金潭魏姓(后嗣有魏源、魏光濤)。邵陽縣呂姓(明洪武二年遷來,后嗣有史學(xué)家呂振羽)等。
仲先公是明洪武八年(1375)從泰和縣治南遷衡陽,復(fù)遷寶慶佘田橋晚泉山,遷徙原因未見諸文字,更與戰(zhàn)禍無關(guān)。可見上述遷徙,是民間傳說“江西填湖南,湖南填四川”的由來,是漢民族由北向南,由東向西發(fā)展的歷史潮流。
三、族譜編修和人口發(fā)展
從始祖來邵至今640余年,共編修族譜四次:
一修譜纂成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其時14代正當(dāng)年,13代步入老年,最老的為12代光偉公夫人張氏,時年79歲。全族共約490人,(不包括錫書公后裔永、光、宗、繼、祖五代人數(shù),因四修譜無世系可查),其中受志系約240余人,仲先系約240余人(人數(shù)以按入世系名錄條目計算,娶進來的女性計入,嫁出去的女性又未上世系條目的未計入,是一個約數(shù),下同)。
二修譜纂于清同治二年(1863),。其時主要是15—16—17代,18代已出生,全族共約490人,其中受志系約320人,仲先系約170人。
三修譜纂于民國五年(1916),,其時18—19代為主體,16—17代為老人,20代也出生了,全族約620人,其中受志系約450余人,仲先系約170余人。半個多世紀(jì)仲先系本地人口無增長。
四修譜纂于1993年,,其時19—20代為主體,17—18代為老人,最幼的23代孝字輩也已出世,世代達七輩。全族約3340人,其中受志系約2480余人,仲先系約860人。這比之其他某些姓氏人口發(fā)展不算為快。
從修譜時的斷面看:一修譜距始遷祖遷來420年,由2人發(fā)展到486人。二修譜距一修75年,人口增長為零;主要是十八世紀(jì)外徙人口較多。三修譜距二修譜53年,人口增長28.99%;四修譜距三修譜77年,人口增長4.35倍。僅管新中國推行嚴(yán)格的計劃生育,但陶姓人口增長最快的還是近幾十年的事。這不能不歸功于社會進步,生活水平提高,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發(fā)展的緣故。
四、關(guān)于湖南邵陽陶氏遷四川和湖南寧鄉(xiāng)及其他地方的情況
整個十八世紀(jì),中鄉(xiāng)受志公子孫和佘田橋仲先公子孫遷往四川的男性約六十人。受志系主要是十一世永字輩和十二世光字輩;仲先系主要是十二世國字輩和十三世清字輩。有的父子、夫妻、親兄弟。
最早去川的是詩、易二公的兒子光字輩兩堂兄弟。大約是公元1700-1730年(康熙三十九年~雍正七年)之間的事。錫詩生于生于1633年,歿于1704 ;錫易比錫詩小兩歲,錫易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去世,其時妻王氏、妾敬氏均在世。妻王氏無嗣,康熙四十六年病故。兒子為妾敬氏所生,族譜雖書“繼配”,實為“妾”,敬氏生于順治十八年(1616),比錫易小26歲整。若敬氏20歲左右生子,其子到1700年才20歲左右,才能有徙川之事,因此去川最早也是十八世紀(jì)初。若按當(dāng)時流行的古訓(xùn):“父母在,不遠游”和他們祖父輩的家風(fēng),二人均為獨生子,離家去川當(dāng)在錫詩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去世之后和敬氏1728年(雍正六年)去世之后的事。
錫金的長子永鍹(字殿揚)和夫人王氏率子光云、光明、光賢遷西蜀潼川府石橋王家溝(按清雍正時恢復(fù)的潼川府轄地相當(dāng)于今四川的鹽亭、中江、三臺、射洪、蓬溪、樂至、遂寧、安岳和重慶市的潼南),永鍹生歿無記載,但錫金生于明崇禎十一年(1638),歿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夫人孟氏生于1641年,歿于1695年,永鍹大弟永鉉生于康熙十五年(1676),據(jù)此推算,永鍹應(yīng)生于1670年前后,而永鍹成家又生三子以后才率子遷川,當(dāng)在1700年以后。若要在錫金去世后遷川,當(dāng)在1720年以后。這與他們的堂兄弟詩、易二公的兒子去川時間大體一致。永鍹率三個兒子遷潼川府后,人口大發(fā):光云生五子,光明生三子,光賢生三子。
稍后,永鍹三弟永銘(字日新),率子光囿 ,光國、光周、光春、光五同遷寧鄉(xiāng)。時間可能在永銘夫人劉氏于雍正九年(1731)去世以后(因劉氏葬在中鄉(xiāng)當(dāng)?shù)兀?/span>
錫麟公的長孫、永鑑的長子光祖(字榮)率兒子宗堯 、宗舜、宗禹遷西蜀(何地末詳)。光祖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遷西蜀可能在其妻張氏去世(歿年不詳)之后。他的弟三子宗禹(譜系記為弟二子,錯了)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其時張氏36歲。而且宗舜、宗禹均在原籍成了家之后才率妻子遷西蜀的,一般應(yīng)在1735年前后,宗禹在西蜀生五子。
永鑑的第五子光旦(康熙 三十八年~乾隆二十二年,1699~1757)夫婦率子女遷西蜀思南府白果坪(其時思南府轄今貴州省思南、德江、印江、沿河、務(wù)川、重慶市的酉陽、秀山)。時間應(yīng)在1730年前后。同一時期,另有光旦的親侄子宗榮遷西蜀(即光顯的第三子)。
錫麟公的孫子、永銑公的長子光耀(康熙 二十八年,1689年生)夫婦率子宗曉 、宗富(雍正五年1727生)遷蜀(何地未詳)。時間也應(yīng)在1730年前后。民國五年三修譜時,光移的一個曾孫明通遷回原籍,其世系在四修譜續(xù)上。
以上是受志系遷四川的情況。同樣,仲先系子孫也有大批遷四川。
從尚策房來看:最先去四川的應(yīng)是國卿和夫人寧氏率二子徙川。國卿的父親大魁生于請順治八年(1651),因此,國卿應(yīng)生于康熙前期,去川時間可能是十八世紀(jì)初。接著便是國理的第三子請珊(生不詳,其弟清含生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國祿的第四子清義(生不詳,其弟清凱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71年),徙川時間當(dāng)在十八世紀(jì)三、四十年代。大約同在這個時期去川的還有國和的長子、清長夫婦和二個孫子,次子清霞,三子清耀;他們的房兄弟清檜(字揖舟,生不詳,其弟清柏生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夫婦;國英的長子清龍(字云升,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生)、次子清鳳(字虎若,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生)夫婦及二子;國森的兒子清陽,還有國泰的三個兒子清x(x字不清)、清芬、清芳三兄弟徙川(1740年前后)。稍后一點是國錫次子清諒(生不詳,其兄清況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國有的第七子清右(雍正十年1732年生)。最后便是才字輩徙川,有才文(字世效,乾隆十二年,1748年生),才漢(字振海,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生),才坤(字現(xiàn)圭,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生)率長子貴杰(字俊畏,乾隆五十年,1785年生)徙川。值得一提的是:才坤次子貴時(生于乾隆五十二年)又留在原籍,才坤還有一女,才坤夫人李氏(乾隆二十九年生)又再醮。這就有兩種可能:一是與李氏離婚后,帶著幼小的長子貴杰去川,次子留給其母親撫養(yǎng);二是才坤帶著長子貴杰去川,久無音信,在家的年輕李氏再醮。
尚表公房最先徙川的是大鵬的長子國春(生不詳按其父年齡推估,應(yīng)生于1685—1700年之間),大海的次子國饒(生不詳,按其兄弟出生時間推算,應(yīng)生于1714—1718年之間),徙川時間可能是十八世紀(jì)二、四十年代(1720~1740)。稍后是國唯的第四子清知(字定富,生不詳,其三兄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接后是清知的侄子才榮(推算應(yīng)為嘉慶年間所生),再后便是貴涵(字有容,乾隆五十年,1785年生)夫婦率子明五徙川,當(dāng)在十九世紀(jì)初了。
尚義公房最先去川的是國為(字榮上,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和他的親侄子清時(字定玉,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生),清滔(字應(yīng)祥,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生,以上二人為親兄弟),清祝(生不詳,推算應(yīng)為1724—1740年間所生),去川時間大致在十八世紀(jì)中葉。稍后是清正(字朝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生),清端(字志正,乾隆十六年,1751年生),徙川時間可能在十八世紀(jì)七十年代。
尚榮公房最先去川的是國鎰的五個兒子:清玉、清丕、清間、清葵、清藿。這5兄弟應(yīng)生于1720—1740年之間,他們還有四個姐妹。其母閔氏,生歿葬均佚,是否隨五兄弟去川?去川的時間可能在國鎰1740年去世后的年代。稍后就是他們的堂兄弟清輝(雍正七年,1729年生),清耀(生不詳,其大弟清榮生于雍正九年)徙川。
上述時間內(nèi),受、仲二系還有個別遷廣西桂林、柳州、梧州,貴州都勻,以及本省永州、寧鄉(xiāng)、桂陽、武岡等地的,還有些籠統(tǒng)不知何地的“徙外”,但沒有遷四川的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