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太昊伏羲氏、少典氏國君時代,以圖騰表示氏,到少典氏時已有十二代,黃帝軒轅氏,姓姬又姓公孫,黃帝娶五妃八妾,共生二十五子,別姓者十二人,其十三人皆姓姬。陶氏為黃帝元妃西陵氏之次子,元器姓姬,生子蟜極,蟜極生帝嚳,帝嚳生帝堯,帝堯姓姬又姓祁,名放勖,封陶唐氏。所謂的少典、云雷、陶唐等氏名,實際上是部落的紀錄符號,那時人口大多集中在黃河流域居住,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姓氏。他們為了生存,相互競爭,強者征服弱者,便產生出大的部落聯盟氏,也就成了部落的標志。在氏族社會里,同一個部落聯盟,有一個共同的氏名。而一個部落就是一個家族。
自黃帝至堯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故黃帝為熊氏,帝嚳為高辛氏,顓頊為高陽氏,帝堯為陶唐氏,帝舜為有虞氏,帝禹為有夏氏,契為商姓子氏,異為周姓姬。而古代的姓氏,并非人人都享受的權利。《左傳隱公八年》記載:“天子建德因此生地,賜姓謂有德之人生此地,以此地名而賜之姓,以顯之”。故賜姓掌握在最高權力者手中。西周王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原始氏族社會的結束。西周后,權力下放至地區統治者,可以在自己的統治范圍內賜姓。當時,姓氏的來源比較復雜,有的以先祖的名字為氏,有的以封邑為氏,有的以居地為氏,有的以官為氏,有的以職業為氏,到了春秋后期平民百姓也可以自主立姓,國家定制姓氏合一,取消了統治者貴族掌握姓氏的特權,姓氏成為全民共有的財產。
陶姓起源于上古五帝之一的堯帝陶唐氏。帝堯,炎黃族,父帝嚳,嚳死后,由堯帝同父異母兄摯繼位。史稱帝摯立不善,執政九年,政績平平,諸侯尊堯登位,便是堯帝。堯帝生于公元前2377年,從小就顯示了非凡的才智。十三歲助兄理事,因功封于陶地(今山東定陶),十五歲又封唐地(今河北唐縣),史稱陶唐氏。其兄摯死后,堯被華夏部落擁戴為首領,建都于平陽(今山西臨汾),統領八個大部落。堯在位九十八年。這期間他采取了一系列的英明舉措,將國家治理得非常好。《竹書紀年》記載:堯帝八十九年作游宮于陶,九十年游居為陶,一百年帝陟于陶。即初封于陶,晚年居于陶,逝于陶,與陶地相始終。相傳堯享年一百一十八歲,葬于濟陰四十里谷林,今山東荷澤縣東北有堯林,亦有說葬于陽城谷林或臨汾郭里神林。堯帝死后,天下悲痛,三年不奏樂。堯帝生有九子二女。九子監明、丹珠、元暄、遙純、應君、順曜、洪祺、來先、盧镕。二女娥皇、女英。將二女嫁舜為妻。
堯帝在位時,陶唐氏部落分兩支向南遷徙。一支遷往山西平陽,建立唐國(今山西臨汾西南);一支遷往陶地即今山東定陶魚臺。堯帝二子丹朱居陶地。丹朱子三,長子國郡,封唐以為姓;次子國都,食邑黃,遂為黃公;三子食邑梁,并失其陶也。陶唐第七子洪祺為陶氏之祖,生三子,長子順天,至永福在陶莊者,忠貞流傳也。到了夏商,有四十四國君之陶,商朝有十六國公子之陶,周孔氏有滿十之徒,陳周君有十一之封,蓋忠貞一脈陶耳。《說苑》記載“陶為小國戰國時尚存”。先秦時以平原陶姓為著,自商周到漢,陶氏之族,率不出豫州境,陶姓活躍于濟陰、平陽,人才輩出,漢開封侯陶舍,輔助漢高祖劉邦打天下,奮戰五年,漢高祖五年十二月(前194年),封陶舍為開封侯,官至左司馬。陶舍之子陶青,襲爵封侯四十八年,官居御史大夫、丞相,幫助景帝運籌帷幄,北和匈奴,內平七亂,輔成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裔孫陶睢,元鼎五年(前112年)因為朝覲的金帛微薄而失去侯爵。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始詔復家。
至漢末,青公后裔舉族南徙丹陽。丹陽始于陶青九世孫、后漢司空陶敦,京縣(今河南滎陽市東南)人。為官期間因卷入黨爭,被免,帶長子良南遷,卜居丹陽,從此陶氏宗族居于吳,晉時盛于丹陽,成為旺族。陶敦之后,分為丹陽和潯陽兩支。
丹陽作為陶敦始遷之地,后裔甚藩,遍布南京、蕪湖、當涂、宣城、南陵、溧陽、武進一帶。陶敦之孫陶謙,望出丹陽,為徐州牧,《后漢書》與《三國志》均有傳。謙之長子陶商就封溧陽,后裔居于溧陽之陶莊。裔孫陶泗徙居緱山,陶兌徙居義莊,陶兌之裔孫陶人群又徙武進。陶謙次子陶應居于蕪湖鸛溪;陶謙從子陶基,吳時為交州刺史,藥學家陶弘景的八世祖即為陶基。陶基有三子:陶璜、陶浚、陶回。從孫陶延,陶璜及其子陶融、陶威、陶綏,皆為官于交州,四世五牧交州達80年,恩威并孚;陶浚曾封勾容侯,其孫陶馥為于湖令,其后按《蕪湖陶氏譜》:自于湖以下16世至唐大理評事陶旺,族眾愈蕃,布居宣城、南陵及太平各屬,枚不勝數,其墳墓以當涂之橫山、宣城之灣為最,世有簪纓;陶回封康樂伯,亦播族于丹陽,在上元、武進后肖、江寧及康樂封地江西宜豐均有其族。
陶敦之孫陶同,在吳孫亮時,因職守而徙居鄱陽,其子陶丹徙居潯陽,至晉時,柴桑為潯陽郡治,其子孫世代居于潯陽,潯陽陶氏,成為千古望族。陶丹任吳為太子舍人,封揚武將軍,柴桑侯。娶妻湛氏,景曜二年生次子陶侃。陶侃德行高尚,兩次封侯,官居八州總督,兩州刺史,征西大將軍。陶侃生十七子,族譜記載中有十三子即洪、瞻、旗、夏、琦、宏、茂、范、岱、綽、稱、壽,其余四子無從考證,子孫在所轄八州之地繁衍,侃死后帝賜大司馬。陶侃次子瞻之子陶宏襲長沙公,至曾孫延壽,晉亡,降為吳昌侯(一作醴陵侯),鄱陽延賓坊、錦昭坊、薦福寺、桃葉渡及四十里街皆曾為陶氏世居之地。
陶延壽后裔有居吉州者,在后唐時,陶升徙居安化,其族遍居長沙、寧鄉、安化、瀏陽、湘潭及衡陽、常德、武陵,遠達四川、湖廣邊境。陶侃七子茂,三任武昌太守,生有四子,長子定裔遷星子。次子淡遷浙江終身不婚,后隱居長沙,臨湘山,不知所終。三子信,遷應天府。四子敏,始居柴桑楚城市長山栗里上京。穆帝永和三年,任安城太守。敏為官司清正,娶孟嘉四女為妻,生子淵明,淵明從小心懷大志,十九歲仗劍訪幽州,二十九歲出任江州祭酒,四次出任,四次辭官,隱居柴桑,過著田園生活。淵明原配陳氏生子儼、俟,繼娶翟氏生子三,份、佚、佟。
儼之后裔由靈龜石分為南昌、進賢、新建、波陽、杭州、福建、湖南、重慶等地。俟之后裔由靈龜石分為彭澤、都昌、湖口、星子、皖江、廣濟。份之后裔由靈龜石分為桐城、羊城、會稽。佚之后裔由靈龜石公為天目、清溪、彭澤、鄱陽、武寧、會稽、陜西。佟之后裔由靈龜石公為九江(德化)、星子、湖北、新昌、宜豐、寶慶、丹陽、四川蒼溪、安徽。
觀今之陶氏,多源自丹陽、潯陽之望。進入近代太平盛世,后裔繁衍廣布全國大多數省市區的城市鄉村,尤以長江下游各地區為盛,另有九個少數民族陶姓子孫。
泱泱中華,天下陶姓,溯源于陶唐氏,在血緣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堯舜時期,在來源方面,可知最初是來自山東定陶、河北唐縣和河南虞城縣,源流可考。宋代《百家姓》將陶姓系于31位,也說明陶氏授姓特點鮮明,授姓時間早,原委脈絡清晰,家族繁衍生息較為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