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柳堂”重現壺鎮陶灘
12月23日,縉云縣壺鎮鎮桃源村陶灘自然村熱鬧非凡。這天上午,五云陶氏大宗祠修竣吉歸慶典儀式在這里隆重舉行,來自縉云近30個村莊,以及從北京、杭州、麗水、永康等地趕來的陶氏裔孫一千多人歡聚一堂,參加祭祖大典。修葺一新的陶氏大宗祠,飛檐斗拱、雕梁畫棟、古色古香、氣勢壯觀。宗祠大門的門額上,“五柳堂”三個大字赫然醒目。
“堂號”,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記,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歷史名人的典故事跡或趣聞佳話。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號。高大寬敞的廳堂上,懸掛著書寫堂號的匾額,每逢年節喜慶之日,還在門前掛起書寫著堂號的大紅燈籠。因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號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為堂號。
難道縉云陶氏是陶淵明后裔?
二、宗譜里的分歧
事情還得從今年剛成立的縉云縣陶灘歷史文化研究會說起。
4月20日,縉云縣陶灘歷史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在縉云縣新建鎮洋山村召開。會上,昔日互不傳閱的各支宗譜得以公開交流。
縉云縣陶灘歷史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陶岳云告訴記者,各支宗譜均有記載:縉云陶氏源出潯陽。東晉太尉、長沙郡公陶侃第二十一世裔孫陶儒,唐末進士及第,官至浙江臺州太守。上任不久,遇天下大亂,陶儒被迫退居臺州長潭,以耕讀傳家。陶儒生有二子,長子陶溫徙居縉云陶灘,次子陶良留臺州長潭,與父親陶儒同居。時至今日,時間已過去了1000多年。陶溫后裔,先后遷徙縉云各地,以及磐安、永康、武義、麗水等縣市。其中,縉云陶氏人口已有一萬多人,分布近30個村莊。
宗譜與國史、方志一起,是記載我國歷史的三大體裁之一,從中可以清楚地了解祖源宗本、生卒葬地、遷徙分布、社會地位、人物事跡等相關資料。
陶岳云說,從各支宗譜可查出,陶侃是陶淵明的曾祖父,這毫無疑義。縉云陶氏為陶儒后裔,也無異議。而陶儒是陶侃的第21世孫,亦有記載。縉云陶氏與陶淵明同宗同祖,已沒有懸念。
那么,縉云陶氏是不是陶淵明后裔?這就要看陶儒是不是陶淵明的后裔。
陶岳云說,在這個關鍵的問題上,各支宗譜記載出現了分歧:《五云陶氏宗譜》的說法是,陶儒是臺州刺史陶象的第十五世孫。而《洋山陶氏宗譜》、《大園陶氏宗譜》的說法是,陶儒是陶淵明長子陶儼的后代。
究竟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呢?
三、義烏宗譜見答案
縉云縣陶灘歷史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五云陶氏大宗祠管理委員會主任陶永亮告訴記者,縉云陶氏既然是陶儒的后裔,就要先搞清楚陶儒的“外紀”,據資料顯示,陶儒遷自義烏。5月20日,他與陶岳云等專程趕到義烏。在義烏下西陶村,他們從該村陶氏宗譜里欣喜地找到了陶儒是陶淵明后裔的記載,該宗譜還記載了陶儒及后裔十余世。而后他們又馬不停蹄,來到杭州,走訪了研究陶氏歷史25年、編纂200萬字《陶氏史記》,已85歲高齡的陶維漽老先生,請他考證。10月25日,一行人再訪陶維漽老先生,陶維漽老先生認為義烏陶氏宗譜,資料相對可靠。
在一篇題為《臨縉陶氏鼻祖儒公外紀探討》的文章中,陶岳云寫道:“據《義烏陶氏宗譜》載,義烏陶氏系潛公之后,儒公為義烏陶氏朝盛公三子孝全公之子,居臨海。另義烏下西陶陶氏宗親介紹,孝全公還有后裔居義烏陶斯村(孝全子二:儒、僖)。陶斯村陶氏述,由于陶斯村留居陶氏歷代人丁單薄,譜諜多年未修,但有一傳說‘其祖曾為大官,被誤殺,后朝庭賠金頭,用十八棺安葬’,世代相傳。這與《五云陶氏宗譜》載儒公‘退隱長潭’,《筠川陶氏宗譜》‘至清泰(934~936)中,復膺召命,稱疾不起’之載。加上‘五云、筠川’兩譜均無儒公之父孝全公居住地之載,不覺讓人產生‘祖處蒙怨,隱居異地,陰影尚存,稱疾拒命’之聯想,儒公為義烏陶氏朝盛公三子孝全公之子,避居臨海長潭,亦合邏輯。”
四、《源流敘》里藏答案
陶永亮坦言,陶灘歷史文化研究會成立之初,從宗譜里看到兩種講法,當時憑感覺他曾認為,縉云陶氏不是陶淵明后裔似乎才是正確的。因為按照常理,一般都講名人效應,不會出現明明是陶淵明后裔,而說自己不是的。改變他看法的,是一篇從宗譜中發現的讓他如獲至寶的文章——《源流敘》。這篇文章,是陶儒十一世孫、北宋進士、官至大中大夫的陶師道所寫,寫作時間是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年代如此之久遠保存下來的源流敘,陶永亮后來得知,這在縉云全縣也屬罕見。而年代越久遠的序文,可信度也越高。
在這篇《源流敘》里,陶師道敘述了陶氏的淵源:“粵余陶氏,始自堯帝陶唐氏之后,子孫遂以陶為姓。迨漢時,梁公發跡潯陽,厥后都督侃公,彭澤令淵明公相繼登仕,著名當世,凡十七傳……”然后,文章介紹了陶象及其后裔的遷徙情況:“至象公來守臺州,留居屬邑之長潭。越十余傳,子孫繁衍遷居于四遠者不數其人。”后又申明:“余族始祖長潭柴桑公諱儒,登唐天復二年進士,官睦州刺史。子二:諱溫,仕周吳越,積階大中大夫,解組歸,即居縉東之云灘;次諱良,仕吳越集賢校理,仍居長潭。因二公之下自為一牒,則又以柴桑公為鼻祖。”陶永亮說,這篇文章說明了一個問題:陶儒不是臺州刺史陶象的后裔。因為,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家族不可能出現兩個始祖。而如果陶儒不是陶象的后裔,那么,也可說明宗譜里另一個說法“陶儒是陶淵明長子陶儼的后代”是可信的。
陶永亮的父親、78歲的陶葛芳老人還告訴記者一個細節:在他小的時候,他印象深刻,家里過年過節點的紅燈籠上,都寫著“五柳堂”。這也印證了縉云陶氏與陶淵明的關系。
發稿前,記者還走訪了原麗水師專中文系主任、著名陶學家趙治中教授。趙教授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潛心研究陶學,1999年還公開出版陶學專著《陶淵明論叢》。他翻閱了縉云陶氏宗譜等資料,研讀了《源流敘》后也表示,縉云陶氏為陶淵明后裔,應該沒錯。
臨縉陶氏鼻祖儒公外紀探討
陶岳云(縉云)
儒公尊為臨縉陶氏鼻祖,但儒公遷自何地?其父居何處?臨海、縉云陶氏各支宗譜均無記載。且儒公外紀世系也有兩種﹕一曰儒為侃公長子篪之后,臺州刺史象公之第十五世孫;一曰儒是潛公長子儼公之后。帶著疑惑,反復閱讀儒公十一世孫師道公之《源流敘》,并赴義烏下西陶、陶斯兩村走訪宗親、閱讀《義烏陶氏宗譜》。現闡述幾點見解,供探討。
崇寧二年(1103)賜進士第累官大中大夫直文華閣,儒公十一世孫師道所著《源流敘》中,首先介紹了象公后裔遷徙情況,“至象公來守臺州,留居屬邑之長潭。越十余傳,子孫繁衍遷居于四遠者不數其人。”后又申明“余族始祖長潭柴桑公諱儒,登唐天復二年進士,官睦州刺史。子二:諱溫,仕周吳越,積階大中大夫,解組歸,即居縉東之云灘;次諱良,仕吳越集賢校理,仍居長潭。因二公之下自為一牒,則又以柴桑公為鼻祖。”本人愚見,儒并非象公后裔,不屬同支。其一,如若同支,儒及子溫、良應與象公之后同列世系行第;其二,象公為長潭始祖,“越十余傳”又尊儒公為臺臨鼻祖,年代不遠,一地尊兩始祖,有違常理;其三,儒公如屬象公后裔,介紹象公后裔遷徙情況時,無需再對“余族始祖長潭柴桑公諱儒”后裔遷徙情況另作申明。其四,《源流敘》中未見儒屬象公幾傳后裔之說。
《筠川陶氏宗譜》載:“儒,字述之,號柴桑叟。”按臺州臨海長潭宗譜,公乃潯陽江西九江府彭澤縣柴桑里人,晉太尉侃公之二十一世孫,唐末天福(復)壬戌(902)登進士第,知嚴州事平訟簡,后更守臺州,政聲尤著,因革除梗道,遂卜筑州西臨海長潭居焉。至清泰(934~936)中,復膺召命,稱疾不起。儒公如系象公之后,是源出長潭而屬“歸故里”,何須說“卜筑”而擇地定居?
此外,據《義烏陶氏宗譜》載,義烏陶氏系潛公之后,儒公為義烏陶氏朝盛公三子孝全公之子,居臨海。另義烏下西陶陶氏宗親介紹,孝全公還有后裔居義烏陶斯村(孝全子二:儒、僖)。陶斯村陶氏述,由于陶斯村留居陶氏歷代人丁單薄,譜諜多年未修,但有一傳說“其祖曾為大官,被誤殺,后朝庭賠金頭,用十八棺安葬。”世代相傳。這與《五云陶氏宗譜》載儒公“退隱長潭”,《筠川陶氏宗譜》“至清泰(934~936)中,復膺召命,稱疾不起”之載。加上“五云、筠川”兩譜均無儒公之父孝全公居住地之載,不覺讓人產生“祖處蒙怨,隱居異地,陰影尚存,稱疾拒命”之聯想,儒公為義烏陶氏朝盛公三子孝全公之子,避居臨海長潭,亦合邏輯。